2016-01-29
作为绘画中的一种体裁,自画像是一种描绘自身形象的画法,一般都是以肖像画的方式出现,如达芬奇、拉斐尔、梵高、毕加索、张大千、徐悲鸿、潘玉良、陈丹青等古今中外众多著名画家都绘有众多的肖像自画像。在我国古代,画家画自画像亦有记载,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画家王羲之就有过《临镜自写真图》,虽不见画迹,但透过文字记载,可见中国肖像画要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自画像1000多年。元代书画家赵子昂的《自写小像》,使用工笔画法,刻画细致入微。清代画家金农在《自写真题记》中写道:“古来写真……未有自为写真者,惟《云笈七笺》所载,唐大中年间道士吴某引镜濡毫,自写其貌”。
清代画家高凤翰亦画有一幅《自画像》,较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为数众多的肖像自画像突出人物的主题来说,这幅自画像却以山川景物为主,自画像虽然仅为点缀,但清新高雅,人物面部轮廓清晰,眉眼生动传神,举止动静有致,栩栩如生,宛若画中一景,增添了许多生趣。
高凤翰(1683年至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山东胶州人。雍正五年(1727年)以诸生举贤良,得安徽歙县县丞,后为泰州巡盐分司。乾隆二年(1737年)因卢见曾案被诬陷入狱,落官后流寓扬州。晚年因病右臂残废,但艺术生命不息,临池不辍,改以左手挥毫作画,画风生拗苍劲,更富奇趣。高凤翰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篆刻,喜收藏,精鉴赏,诗、书、画、印俱佳,尤以书画名世。
这幅《自画像》,绢本,设色,纵106.8厘米,横53.4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设色古雅,构图上繁下简,疏朗开阔。只见一片波涛浪卷之间,数峰陡峭的山脊嵯峨耸立于拍岸的波浪之中,下不见底,尤显其险峻陡峭之姿;峰顶数株松柏,或伟岸直立,或弯曲斜长,与遥遥相对的高山峻岭上的乔松相接,透射出一股生命的活力。画面右上方为主体部分,山峰刀削斧劈般坚韧,山岩连绵,松茂柏盛。绝壁之上,一隅平整之地,一身穿白衣、头戴斗笠、脚踏朱履的中年人手抚岩石坐于地上,正神情专注地俯视着崖壁之下的怒涛巨浪,飘飘然有闲云野鹤之趣。一只孤鹤从画面左方飞来,不惧惊涛骇浪,凌波展翅,身姿矫健,正向着岩壁的方向飞翔。
观画中人物,黑髯长须,成熟端庄,眉眼睿智,意态悠闲,再加上作者装作此画的时间来看,这幅画中的人物应该是根据作者中年时期的形象所绘。高凤翰山水宗法宋代赵令穰、郭熙,在这幅画上以勾皴点染树石,遒劲挺拔,笔法简逸,隐现宋人笔意,兼具元人静逸之美。作者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生动细腻,胡须连腮,飘飘欲动,眉毛上挑,眼神中凝,很好地勾勒出人物极其专注、仪态不凡的一面。作者采用白描法描绘衣饰的线条,连衣饰的褶皱都清晰可辨,极其细致。
画面右下方有作者题识:“寥天孤鹤,托迹冥鸿,迥临绝峤,坐领长风。倘有成连刺船,出没其中乎。丁未三月初一日,南村居士自题。”书法隶体,朴茂天真,颇见章法。钤白文“凤”、“翰”二印。丁未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高凤翰时年44岁,正值中年时期。
清代绘画虽然流派众多,支派林立,但大致脉络上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清代中期的康乾盛世,干戈不起,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达的扬州地区,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他们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之上,不拘一格,个性鲜明,与皇室扶植、活跃一时的宫廷绘画争奇斗妍,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高凤翰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画家。观此画景物,疏密结合,平中见险,但见惊涛骇浪、展翅孤鹤,与端坐于绝壁之上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动静结合,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张力。
作者当时人已到中年,刚刚以“诸生举贤良”,故借雄阔的波涛和飞翔的孤鹤来抒发自己远大的人生抱负,借波涛间屹立不倒的峭峰和生长在危崖之上的松柏,寓意自己孤傲的秉性和不屈的意志,气势恢宏,书精墨妙,托物言志,志存高远,令人肃然起敬。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