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采访阮江华副主席
文/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画家》记者 冯宜玉
导语:观阮江华先生的“琼崖海岛山水”,“大海渔村”、“热带雨林”、“黎苗风情”是他画中所展现的主要景象,在对榕根、藤葛、热带兰花、菠萝蜜、木棉花树和黎寨的艺术诠释中彰显了海南独特文化魅力;笔墨上“东西”结合、古今相容、工写兼备,呈现出包容并蓄,立足传统而又求新求变的艺术导向。他笔下的山水将国画题材和笔墨方法的时代性展现的一览无余、淋漓尽致。正如有评论家所说:“阮江华先生是当代海南画坛的重要画家”,他以山海为其质地、琼岛为其魂魄的山水图画,展现了时代画家锐意进取、不断求变的时代风尚。
记者:阮主席,您的画作在笔墨上,早期以墨彩、墨块来增加线条的表现效果;后期,又用墨彩和线条来约束水墨的浸染。您能谈谈在笔墨变化上的一些感触吗?
阮江华:笔墨也就是指中国画的技法,“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对于笔墨的变化,清代国画大师石涛就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伟大时代,也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作为艺术家,我们的创作当然也要跟得上时代,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所以在笔墨的创新变化上也要不断的追寻时代发展的节奏,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
同时,“海南山水画”自古至今在绘画史上没有成熟的范例,如何画无迹可寻,这就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地摸索,在创作实践中寻找适合海南山水的国画笔墨。就我画中笔墨而言,亦如你题中所言,在反复的试验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海南岛地处祖国南端海外,这里的亚热带气候造就了海南与大陆迥然不同的旖旎风光,与齐鲁山水的雄奇、北方的黄土沟壑、青藏高原冰雪圣洁、西北的千里大漠区别就更大了。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海南岛已成为国际性的旅游海岛,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窗口。所以作为海南的艺术家们更有责任担当起向全国同胞,以及世界各国朋友们介绍琼崖海岛的责任,担当起向世人传递、介绍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我们的国画艺术又有别于西画,要让世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国画艺术,将国画千年的艺术审美和东方哲学让更多的人所熟知,就要在笔墨的变化上不断地探索研究。寻求既要保留国画传统笔墨的根,又要有现代审美意识,还要有融合西画元素和海南山水特色的笔墨方法。
记者:您是当代海南画坛重要画家,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山水画家们在国画色彩的运用上有了更多的要求。您能谈谈自己在山水色彩处理上是如何做的吗?
成功美术馆馆藏阮江华作品《海岛夏韵》
阮江华:如前文所言,海南的亚热带气候造就了海南色彩丰富的地貌环境。海南本地的花卉、木棉、椰树、大海构成了海南山水七彩斑斓、明丽绚烂的特色,其强烈的色彩感让画家们根本无法忽视。但是国画本质上又以水墨为主,水墨幻化变幻是国画的基因,如果创作中丢了水墨也就无法称之为中国画了。这就是海南国画山水创作存在矛盾和困难,也是将色彩与水墨融合一体的重大课题。
所以,以琼崖海岛为题材的山水,一方面要在传统国画山水中寻求经验,另一方面要到自然山水中寻找解决这一矛盾和课题的方法。
在国画传统经验的学习上,我对岭南画派的借鉴和研习颇多。黎雄才先生气魄宏大的水墨处理、墨韵的形成;关山月先生对颜色和水墨的辩证运用,都是笔墨实验需要借鉴的艺术元素。在自然山水和生活绘画素材截取上,如牧童歌于牛背、渔樵吟于舟桥、清泉泻于山崖、屋舍栖于林荫的桃源仙境都取自于斯。同时这些年我又到黄土高原、西北大漠、青藏高原采风,寻找水墨与色彩可以相熔于一炉的方法,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认为,在水墨与色彩的交融处理上,墨色比例、线条与色块的衔接十分关键,多年在国画艺术上的探索研究和笔墨实验,走遍祖国名山大川,同时又结合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考虑到国画走向世界等等因素,终于找到了“七分笔墨,三分色彩”这一恰到好处,又可以和谐共生的衔接点。形成了以椰风海韵、黎村苗寨、岛上渔民等极具代表性的海南元素和民俗风情为表现内容,以格调豪迈、气势恢宏、笔墨酣畅的传统水墨方法,又结合海南植被色彩斑斓的特色。
记者:由对自然山水的描摹表现,到画家内心情感、审美观念传递,是山水画家创作追求的。您认为如何能从“造景”达到“造境”呢?
阮江华:在中国画中,景象是画家产生创作冲动的基本前提,也是艺术家们寄托情思的载体,有了这个载体,画家们才能由景生情,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展现自己创作的个性。“造景”是中国画特有的技法,与西画的写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注重于以画家的主观意志为主导的创造性景物布置;绝非对生活、自然景物生搬硬套的物理组合,而是对表现对象融入画家个人情绪的重塑,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
所以中国画的“造景”不是盲目的景物罗织,首先这些画中之景都是画家从生活中撷取而来的,有生活、自然的基础;其次这些景物的衔接安排上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比如一幅山水画作中同时出现南方的植物和北方的大漠、戈壁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另外画中景物的创造也是画家对生活、造化万物感受体悟后主观上呈现出的和谐的、美的表现。
中国画的“造境”更多的是指人的主观感受,是喜怒哀乐的呈现,是对“景”虚化的呈现,而这种主观的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客观的“景”来呈现抒发的,“造景”是达到“造境”的媒介,也是国画家追寻“天人合一”境界的必要手段。中国画的“境”,一方面是画家主观上要表现的感受,要倾诉的话语,也是画家艺术观念的呈现。所造之境因画家的个人阅历、性格、价值观念,画作创作时的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也各有异同,所以面对同样的海岛山水不同的画家也能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画的“境”也是观者对画面以及画中之景,画家所造之境,融入主观意念后的呈现,因此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不同的“景”、一千个不同的“境”。因此在我看来国画“造景”是画家创造美的过程,“造境”分别是画家和观者表达美和感受美的过程,这一切都有国画传统的写意精神和东方哲学的价值观念做决定。
记者:您曾多次到甘肃采风考察,也曾参加过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组织的陇上采风活动,此次“通渭书画艺术节”活动期间您又一次在这里举办个展。您能谈谈多次到陇的想法和感触吗?
阮江华:首先,甘肃和海南有一些共同点,到甘肃来采风考察能找到相同、相通,可以借鉴的东西。海南岛的山水和西部的山水,在中国绘画史上都鲜有画家涉猎,所以对画家来说要以这样的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没有可供学习的教材,需要画家不断地实验找到适合两地山水的国画表现技法。所以多次到甘肃来也是想看看对于西部山水,西部的山水画家们是如何表现的,我能否在海南山水的创作上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海南是国际性的旅游海岛,也是我们国家向世界展示大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而甘肃也是国家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地带,无论“兰州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还是“兰州华夏文明创新区”的打造也都是我国今后对外交流的最前沿地带。在经济文化的输出和引入上两省都有相似的地方。尤其甘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丝绸之路”绵延千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艺术家更有必要到这里汲取文化艺术的养分来滋养我的绘画艺术创作。
这一次在“通渭县第四届书画艺术节”活动期间应邀到通渭举办个展,一方面是借这个艺术交流平台,与众多的艺术家们一起切磋交流技艺;另一方面通过我的画作将海岛美丽风光展现给大家,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到海南采风交流,吸引更多的朋友到海南观光旅游,这也是我作为海南成长起来画家的责任。
结语:海南岛虽自古为华夏之蛮荒之地,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历代画界巨匠,也少有所涉。改革开放以来,海南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文化也呈现繁荣态势,出现了如阮江华先生这样一批致力于为海岛立传,发展海南国画艺术的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采访中,阮江华先生言语中流露的始终是对近年来海南美术在国内学术平台上愈显活跃、局面繁盛的欣喜和对海南美术事业未来发展的畅想。愿阮先生能在不断地求新变化中,完成铸就自己画风衣钵的理想,也愿海南的国画艺术在如阮先生一样的艺术家们不断努力中铸就辉煌。
画家简历:阮江华,1963年5月生于海南省昌江县。1988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