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
成功美术馆“沿着十八大方向奋勇前进——美丽中国•湖北国画院学术邀请展”参展画家、湖北国画院副院长戴启顺以宣纸为载体,以毛笔为工具,以墨色为材料,继承汉代画像石刻的表现风格,开创了“水墨汉画”的笔墨体系,在对中国古文字与古画像石刻艺术的挖掘与传承中,传播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象、大气派。这种古为今用、吐故纳新的大审美创造,开创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汉画新气象,是当代水墨画发展中的一株奇葩。在访谈中,记者带你走进戴启顺开创的“水墨汉画”。
戴启顺近照
记者:在几十年的中国画笔墨技法的研究和实践中,您主张全面继承中国的绘画传统,崇尚汉代博大雄浑的文化精神,熔铸了汉砖、汉瓦、汉画像石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水墨汉画”的风格。您能具体谈谈您开创的“水墨汉画”体系吗?
戴启顺:早在中国两汉时期,“字以汉隶,画以汉砖,文以汉赋”这是两汉时期的字画特色。汉代画像石刻深沉雄强、粗犷豪放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鲁迅先生在1939年致李桦先生的信中曾激动地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近现代的一些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陈衡恪、许午昌、傅抱石、常任侠、潘天寿、孙文青等都对汉画的研究倾注了热情和心血,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淘洗之后,汉画的这些艺术形式仍然呈现出一种强悍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
在对汉画的艺术的开拓探究中,我融入了新的时代特色。以宣纸为载体,以毛笔为工具,以墨色为材料,在继承汉代画像石刻表现风格的同时,开创了“水墨汉画”的笔墨体系。这个笔墨体系,承接古人,又有别今人,是我在新旧艺术的传承互动中碰撞出的,在中国画笔墨技法的研究和实践中探究出的学术理念。这样的理念目的是对中国古文字与古画像石刻艺术的挖掘与传承,使其发扬光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象、大气派,是一种古为今用、吐故纳新的大审美创造,为观者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视觉境界,再现远逝的楚风汉韵。
戴启顺作品 四尺斗方 价格协商
记者:戴老师,您的水墨画似乎对江南水乡予以更多的关注,将泽国周庄的古朴、幽静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创作中这样的偏爱是什么原因呢?
戴启顺:你看到的水墨江南水乡题材的画作是我在周庄写生时的作品。“贞丰泽国舟楫,水拍石阶涟漪”, 泽国周庄的古朴、幽静在我的心理撞击出了特殊的情怀,这样的情怀使我创作了以周庄为题材的一系列作品。
周庄镇被称为泽国,是因其依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典型的江南 “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但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在那三天的写生中,它所透射出的传统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深深的打动了我,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的全福寺;纵横捭阖的河道上横跨着的14座分别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明时让朱元璋都垂涎的江南首富沈万三的沈园;还有周庄那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万三肘子”、 “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西晋文学家张翰笔下“莼鲈之思”的“莼菜鲈鱼羹”。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又成了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拍摄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有四十多部,现在的周庄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被海外报刊冠之以“中国第一水乡”的美称。吴冠中为其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戴启顺作品 四尺斗方 价格协商
记者:西北地区与江南山水有着不一样的景象,这次湖北国画院到兰州来办展览,您最想带给金城兰州观众的是什么?
戴启顺:湖北国画院自成立以后就致力打造新的长江画派,这次我以水乡为题材的参展作品,是我诸多创作题材的一种,带到金城以示谢意,以飨读者。一是让西北地区的人民了解一下江南水乡,二是与西北地区的同仁多交流。
江南水乡对于西北地区而言,也算是一种“异域风情”吧!常言道:“江南自古多柔情”,江南水乡是一曲柔情的歌,也是一首灵动的小诗。我偏爱江南水乡的创作,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有情,拱立的小桥有意,水边的拂柳有态,撑纸伞走过的女子有貌,古老的青石板布满了沧桑的岁月感。水乡的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带有韵味,宁静而和谐。而“乐水”者,以水为其魂也。
同时我也是“乐山” 的,看惯了江南山清水秀的我,对人文底蕴浓厚的西北更加渴望,听到那来自遥远大西北的呼唤,我的心早已飞跃千山万水来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西北。在西北的群山叠峦之中,最令我心动的莫过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中国绘画艺术圣地——敦煌。敦煌,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乃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我喜欢大西北的祟山峻岭,喜欢黄河石林的浩气贯流,更喜欢大西北人的豪放、刚俊、大气。而“乐山”者,以山为其魂也。
总之,喜欢山也好,喜欢水也好,南北山水风貌各有千秋,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诚然,“仁智”之神是我的追求。画者,既要乐水,也要乐山,画山水画,即要见笔、见墨、见精神、也要见诗境。此次来到金城兰州乃是我身心所向。
现引用宋代词人王观的诗,以示我此行的心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戴启顺 ,字异之、号田戈,1949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湖北国画院副院长,湖北国画院专业画家。湖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审、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戴启顺自幼喜爱文学艺术,18岁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与参展,受到汤文选等老一辈著名画家的亲自指导,后进修北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三年,戴启顺从艺40余年,深入而广泛的艺术实践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其在艺术多项领域,尤其是在国画、版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国家级、省级和省际的多项奖励,其艺术成就已载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艺术届名人录》等;其作品被海内海外展览及收藏。(校对:张琴琴)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