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沿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方向奋勇

2012-12-04

文章来源:
591次浏览
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沿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主题书法展赵国柱访谈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

       赵国柱的书法作品通篇神气飞扬、行气连贯、筋骨雄毅、随风低昂,章法上跌宕起伏、姿态横生,气势流畅生动,笔姿清新流丽,特别是他作品中加入章草气息,更显其书法作品古朴典雅,厚重深沉,打动人了海内外众多的观众。他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一种坚守的精神,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的书写或者他的书法表达,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也是文化的;不仅仅是地域的更是民族的。

赵国柱作品 价格协商


      记  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晋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对您的书法成长有影响吗?

       赵国柱:您说的没错。山西的确是人文荟萃、诗史芳华。史载3000余年来,这里积淀了华夏民族最为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和文化大省。境内有大量的古寺庙、壁画、石窟等,五岳之首的恒山、佛教名山五台山以及平遥古城和云岗石窟均在山西境内。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70%以上在山西境内,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有119处之多。历史上,史家、哲学家、学问家、文章家、诗家、书家、小说家,在这一方土地上灿若群星,交相辉映,耀人眼目。荀况、司马光、司空图、柳宗元、白居易、王维、王勃、王昌龄、元好问、傅山、罗贯中……哪一个不是大家巨擘、如雷贯耳?我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可说是“天厚我矣”,深感荣幸。文化的濡染并至性情的养成,自然也就会影响到自己的书风。如被称为“有明书法第一人”的王铎,他的先祖即是太原府(洪洞)人,其书艺对后世山西书家的影响很大。他的“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观点,一直被我奉为书法步入正途的圭臬,而予身体力行;再如明清之际的傅山先生,是太原阳曲人,离我更近。他一生以气格鸣世。他“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论,可说是他做人精神与为书态度的宣言。太原汾河东畔的碑林公园里,傅山先生的书法碑刻很多,盘桓其中,领略其书法艺术,体悟其思想精神,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山西厚朴泥土滋养下的先贤之风,慷慨悲歌,傲岸拔世,其斯文一脉感染于我、启迪于我,多年来耳濡目染,心摹手追,心驰神往,令我从中不断颖悟书法的真谛。

       记  者:赵主席,清代朱履贞在他的《书学捷要》中对书法提出“六要”,即气质、天资、得法、临帖、功力、识鉴。您在学习探究和创作中是怎样理解的?

      赵国柱:书法是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一种精神境界诉诸腕下的文化艺术行为。形而上是书法的本体,可视的书法形态只是精神本体的载体,本体的优化,即是载体的优化,结果体现在方法和过程之中。方法和过程有六要。清代的朱履贞在他的《书学捷要》中对书法提出“六要”,即气质、天资、得法、临帖、功力、识鉴。这是一个书家通向书法艺术高峰的六道卡子,一卡不过,高峰难及。

      气质,人秉天地之气,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也可以用后天的修养来补给,这就是用文史哲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来增强气质,使雅、使高、使清。

       天资,是先天的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力和亲近力,即对书法艺术的精神倾向力。对于天资,我的理解是,爱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而耽之,即执着的意志力。对书法我天生挚爱,数十年磨砚啖墨,乐此不疲。

      得法,指的是对书法用笔的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腕下的表现均要在法度之上。得法,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

      临帖,进步和发展永远在坚实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读帖、临帖,与先贤对话。一个人可以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接受耳提面命的教诲,但决不可以不时常和先贤对话,也就是终其一生临摹先贤的名帖名碑,在名帖名碑学习中否定自我,重塑自我,形成自我。永远在否定之否定中进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的临帖从汉魏开始,有的帖临的多,有的帖读得多,读帖多于临帖,重点在得精神。

       功力,实践永远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手段。由于我长期从事政务,工作比较繁忙因而不能坚持日日临帖,很是惭愧。但忙中偷闲,焚膏继晷,连续伏案几个小时亦为常有。
识鉴,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知道不知道好坏的问题,识货不识货的问题。一个好碑帖,你是否能认识到它的美,能不能攫住它的精神精华,这里有一个审美高度,美学高度问题,及个性选择。历代碑帖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时间内提纲挈领的把握书法生命的真谛,这个很重要,有一个得法,有一个合理选择的问题。

       书法“六要”是相辅相成的。气质可培养;天资可开发;得法可思致;功夫可见缝插针,持之以恒;临帖可重塑;识鉴可提高。这六要均可后天获得。

      记  者:您曾出任过一些展赛的评委,您觉得展厅文化或者展赛体制对书法的发展有何利弊?

       赵国柱:书法欣赏或书法传播的展厅样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开放性、集合性、公益性适应了现代人文化消费的大场景要求。个体的手手相传和一寓一室的书法交流,是物质简单下社会慢生活的反映,现代社会的集群性、快节奏,需要展厅书法提供一种新样式的文化享受。但,展厅书法毕竟是以字大、幅面大而为基本特怔的,如果书写者为大而大,重形式而轻内容,不考虑书写“内容”而一味强调书法的“表现力”,那么就很难达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也就是大而无当了。因此,展厅书法提供给我们的思考是:并非字大、幅面大就是书法的境界大;也并非字小、幅面小就是书法的气象小。所以,当今书展中一些流于表层、用力过猛、伪于面目、饰于矫情和花里胡哨的现象或作品,从根本上有悖于书法艺术的真实内涵,对书法的发展弊大而利小。我个人认为,展厅书法之大,要在创作者个人的可控范围内,半瓶不可作一瓶之晃,要有高识见、深学养、大怀抱、真性情,使得“大”有内容,“大”有格调,“大”有意趣,“大”有神韵。要真正领悟到,书法不单单是出自手腕下的“行为艺术”,更多的应是神鹜八极的心灵之唱。此诚如古人言:“书,心画也。”

      记  者:书法走到现代,有许多新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以及“前卫”的表达。如打破传统笔意的对汉字的解构,如现代美术思潮对书法的装饰性影响等等,姑以书法的“现代性”而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国柱:书法的现代性是一个很大的论题,涉及许多方面,迄今似无正解。应该说,书法并不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否则,它就成为束之高阁的“古董”了。书法随着时代进步,发展与变化是必然的。停滞不前,它也就“死”去了,这是书法“现代性”的题中之义。

       但,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它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亦是农业文明下的产物。在这里,要说一点书画同源问题。中国绘画(水墨)状物摹情,写意大于造型,以神韵、意境夺人;中国书法造型于汉字,也是在形上脱略成法,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让墨色笔意恣肆抒情。故明人有“以画法作书,以书法作画”之说。绘画、书写二者交融,互为启示,互为借鉴,互为影响,在数千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养与支撑下,以器盛道,神大于形;而“现代性”是以工业文明为平台的,以“器”的不断进步为特征,其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能不是形大于神了。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所谓“现代书法”的尝试,似乎仅仅是借“书”之名,追求形变,或为纯技术层面上的“裸奔”。因此,有人把此尝试称为“书象“、“书趣”、“书乐”,但不归为书法。因为“法”是一种规定与遵从。

       然而,毕竟是现代社会,视界开阔,个性自由,文化的多元性不能拒斥。借“书”的外在形式,即笔墨工具、书写过程、线条之舞,来浇自家块垒,也要以开放的态度,容许表现、尝试与探索,至于失败和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就如同中央乐团演奏《交响京剧沙家浜》一样,不乏京剧味道,又有现代意趣;又比如书家王冬龄先生在女性人体上书写草书作品,力求让观众同时欣赏书法艺术与人体艺术,但也是见仁见智。书法外在形式的“现代性”表现,包括上述,也包括诸如群众性地书健身乐趣的开展和广场性书法表演的张扬,还包括诸如报纸印刷体中书法品种的增加、商品包装中书法字体的植入,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文明成就了书法的艺术表现,那么,工业文明则放大了书法的社会功用。

       我个人认为,书法是有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舞台,书法的本体之变,包括所谓的“汉字解构”、“美术装饰”等,并非一定要刻意为之。即使变,万变当不离其宗。“现代性”只能是它的技术外壳,而非它的思想内蕴。走得太远,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如果我们对书法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持基本认同的态度,那么,书法本体的“现代性”之变的启示,或许就在这里。因为上述时代(朝代)的书法都在变中,每次“变”都打上了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晋代社会道学思想、清谈风尚的影响,唐代社会盛世情结、法度严整的导入,宋代社会文人居先、自由精神的体现,元明社会异族交融、文化碰撞的折射,都使特定时代下的人文精神注入了书法本体的表现之中。变不离本,形超神越,书法仍然体现出的是在墨色、点画、线条、章法、气韵的集合之下所生成的形态与意像之美,所逸出的哲理与诗性之美。

       因此,关于书法,我很喜欢借老子之言表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为其一道,是传统的承继,是人文的弘扬,是心性的流露,是自然的鸣唱。在一个飞跃发展、张扬个性的时代,书法在不断进步着的物质文明的映照下,亭亭有姿,卓然而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变是风格的时代洋溢,不变的是民族的精神充盈。在变与不变中前行,书法未有穷期!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594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中国山水画是以“畅神”为主要宗旨,画家在对传统画技法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1869热度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的绘画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

 4件作品 1642热度

祁海峰
祁海峰

祁海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事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省

 1件作品 1735热度

梁占岩
梁占岩

每每赏读到梁占岩先生的画作,我总能感受到隔着时空吹来的魏晋之风,笔笔生发

 1件作品 2786热度

满维起
满维起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诗句)。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满维起

 4件作品 8783热度

张复兴
张复兴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家“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张

 6件作品 10964热度

李明久
李明久

“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故曰神而明之,存

 4件作品 7870热度

最新文章

民俗百态 人中万象——《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子忠民俗人物画赏析

民俗百态 人中万象——《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子忠民俗人物画

民俗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描绘民间百姓生活情状的

2024-12-27

笔撇幽兰 墨彩荷香——《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甘肃女画家张永彩作品赏析

笔撇幽兰 墨彩荷香——《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甘肃女画家张永彩

本网消息 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联袂策划的书画作品宣传介绍

2024-12-26

惟有葵花向日倾——读贾大年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惟有葵花向日倾——读贾大年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现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创作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2024-12-25

笔有烟云意 画作苍莽观——《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赵剑溪先生作品赏析

笔有烟云意 画作苍莽观——《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赵剑

从《西部成功书画家》近期刊载赵剑溪先生的《黄山松云雨霁图》《雨过云山

2024-12-25

云自笔底起 山从纸上生——北京美协原副主席王界山先生山水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云自笔底起 山从纸上生——北京美协原副主席王界山先生山水画作

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笔落而万物生,墨絪蕴而乾坤起。正如南朝王微《叙画》所谓

2024-12-24

身闲诗简淡 心静梦和平——郑坤华先生花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浅说

身闲诗简淡 心静梦和平——郑坤华先生花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

工笔画在宋达到高峰,闽浙一带画家人才辈出。郑坤华先生的画风有着闽地工笔画

2024-12-20

笔如老梅枝 书有纵横意——当代著名书画家何水法先生书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笔如老梅枝 书有纵横意——当代著名书画家何水法先生书作(《西

“书画同源”,如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言:“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

2024-12-20

落笔简括 意象典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山东画家赵长玉写意高士赏析

落笔简括 意象典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山东画家赵长玉写

善制工笔花木鸟兽的山东画家赵长玉先生,却也偶有简括写意的高士人物即兴之作

2024-12-19

笔有旷达意 逍遥江湖间——《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青年女画家赵倩作品简析

笔有旷达意 逍遥江湖间——《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青年女画家赵

《庄子·人世间》中说:“乘物以游心”。画家的“游心之所在”,既是其创作的

2024-12-18

墨染山川 笔绘云涛——《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王信聪山水画浅赏

墨染山川 笔绘云涛——《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王信聪山水画浅赏

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

2024-12-17

莫令一步作虚行——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东军先生花鸟画有感

莫令一步作虚行——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东军先生花鸟画有

赵东军先生的创作,坚持在追求传统写意花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苍劲厚重、清新

2024-12-17

奇峭苍劲发南枝 墨彩作雨浥芙蓉——重庆画家赵毅先生花鸟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简评

奇峭苍劲发南枝 墨彩作雨浥芙蓉——重庆画家赵毅先生花鸟画作(

自然天地的山水、花木、禽鸟、鱼虫万物众相,春荣、夏茂、秋枯、冬藏,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