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汪利利
马志刚的山水画,在厚重处不失空灵,在密实处不失疏淡,在刚健处不失飘逸,而且以“心象”表现为主的山水符号,又体现为一种抽象的意味,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领略到一种浑然的生命气息和无限苍茫的境界。
记者:对于国画艺术的创作,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并走上国画之路的?
马志刚:我从很小就喜欢涂涂画画,经常用画石把家里的水泥地画的满满的,画小汽车、画小房子、画山画树也画小人儿。后来,上小学时,学校条件很差,也没有条件开设美术课,班主任陈老师发现了我在绘画上的天赋,多次向学校建议增设美术课,但都因师资缺乏未能实现。后来,她干脆利用周末的一节自习课,专门为我们班开设了一节美术,从那时起,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素描。
对绘画的热爱随着年龄一起增长着,从进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到单位参加工作,自己从未停止对绘画的执着追求。2004年我幸运的进入了中国画研究院(现更名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李宝林工作室,先生的人品和艺术象磁铁一样紧紧的吸引了我。几年下来,在先生的身上我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作画。“李宝林先生曾讲过,他一生有两大幸事,一是从事了一个他非常热爱的事业,另一个是他深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很有同感。
我热爱绘画,我会把生命和全部情感投入到绘画中,我也相信一定会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记者:您认为一个画家成功应具备什么条件?
马志刚: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成功”二字是他到死都不会说的。我们审视一个画家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他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以自己个性化的形式语言营造出动人的意境。在我的绘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和提升。对于艺术的追求,我的恩师李宝林说过一句话,我常记在心“没有大胸怀就没有大山水,胸襟有多大你作品的气势就有多大”。
记者:您的作品很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写有徽派建筑的这一题材的山水,让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您能讲讲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题材的创作?
马志刚:2007年,与好友相约进行了一次长达四十天的写生活动,这也让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进了皖南。三、四月份应该是皖南最好的季节,暖暖的春意和遍地盛开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儿,把整个皖南装扮的画儿一样美。皖南最具特色的应属徽派建筑了,那些特色鲜明又包含了深厚文化的古民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每个接近它的人流连忘返,皖南现今还保留着大量百年以上的民居建筑,当地人俗称“老屋”,每次走近这些被岁月雕琢渲染得沧桑又神秘的老屋,都会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
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夕阳西下的桥上,桥下的水无声的流着,夕阳轻轻的把余晖洒在粉墙灰瓦的老屋上,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间里,这份宁静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也就是这一次让我亲身感悟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对:金石开)
相关阅读——
马志刚,一九六四年生于山东泰安,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李宝林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创研部主任,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