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一场与心仪藏品的美丽“邂逅”

2017-11-23

文章来源:上虞日报(杭州)|0
713次浏览
  思齐

  如果说,每一件藏品都是穿越时空的产物的话,那么,今天它能够被我们的藏家碰逢而收藏,就是一种美丽邂逅、不期而遇。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藏品不会说话,藏家与之相遇,将其揽入囊中,通常只是基于增值的考虑,此言可谓差矣。暂且不说,一件藏品与其收藏者“遇见”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单是附着于藏品的历史讯息、工艺格调、文化意蕴、审美情味等,就足以让那些倾心于文化收藏的藏家欣喜若狂。

  对一个真正的藏家而言,“遇见”一件心仪的藏品,恰恰是藏品所具有的还原真相和“开口说话”的特性,令其爱怜有加、欢呼雀跃。不错,一件大开门的藏品,从藏家与之“遇见”的那一刻起,他们之间就有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对话”。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生前曾经告诉我,当年从多件疑似《清明上河图》中鉴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真品时,就是因为他打开画图,尽管只是很小一部分,他立马就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遇见”感——从他的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里,从《清明上河图》构图细节的信息眼神中,从双方的相互吸引交流上,他深信不疑。事后,也证明杨仁恺先生的鉴定是准确可信的。

  当一件藏品展示在参观者面前时,也未尝不是一种“遇见”。就如上述《清明上河图》,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是中外画坛的极品,它除了具有画家细致的笔触,优美和有深意的构图等艺术的审美意义外,我们还须看到绘画者张择端“如社会学家般的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工程师般的对建筑、车船的精准和确实表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它也是一部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卷。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重要的一卷。

  众所周知,中国城市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的龙山时代。而中国文明史和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变化首先出现于北宋。正如学者薛凤旋所指出的那样:“由北宋都城汴京领衔,中国城市工商业开始长足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大众文化与娱乐在城市涌现,这就是一个新经济、新城市化以及新型的‘商贸城市’的出现。这个发展过程始于五代末,经过北宋近150年的历程而变得成熟,并因此而开创了以后近1000年的中国文明和城市发展新方向。”这样的“遇见”,《清明上河图》所要告诉我们的除了它知道的,也还有它本身不知道的诸多背景信息。

  一个藏家一旦“遇见”自己一见钟情的藏品,只要拥有“跳一跳,摘到桃”的经济实力,相信他一定会千方百计予以收藏。大收藏家张伯驹一生收藏和向国家捐献了那么多的珍贵文物,其时为了防止这些文物流到海外,最后他与夫人潘素一起竟然变卖家当和首饰去购回即将流失的珍贵文物。其对这些珍贵文物的敬畏和钟爱,从中可见一斑。

  本源意义上的“遇见”,并非双方单纯的相遇相见,而是指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而“非你莫若,非你不嫁(娶)”的相互倾慕。就此而论,有人即便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但假若没有收藏眼光,也是很难“遇见”让人怦然心动的藏品的,或者说,一些原本应当入你法眼、为你拥趸的藏品,也就成了你漠不关心的匆匆过客。想起1955年,黄宾虹夫人遵照黄宾虹遗嘱,当年将他的数千件画作、手稿以及藏品予以捐献时,竟然没有单位愿意接收。最后,在一位领导的过问下,博物馆才勉强收下。对于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一些文化单位来讲,其时竟然不愿意接收黄宾虹的画,除了是眼光的问题外,还能是什么?

  能否“遇见”心仪的藏品,不仅取决于眼光,有时也还取决于人的觉悟。前不久,故宫博物院在京举办追思会,追思缅怀何刚这位默默无闻为中国文博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无私捐献者。须知道,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原来,32年前,一位农民何刚将从自家院里挖出的19件珍贵文物,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或许,初与19件珍贵文物意外“遇见”,何刚对其的身份还并不是最了解,但他心里一定明白这些文物属于国家,自己一定要尽快上交国家。正是从这种保护国家文物的朴素情感出发,他承受着家庭经济的极度困难,更是拒绝了文物贩子高价收购的诱惑,立即赴北京上交文物。支撑何刚的捐赠行为,就是他对于地下文物保护的高度自觉。或者说,他当年的捐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跟这些被发现的地下文物“遇见”。于是乎,32年后,当闻悉这位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的54岁农民何刚,因在石(石家庄)济(济南)客运专线工程工地打工,一台龙门吊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而令其不幸遇难后,故宫博物院不仅为他开了追思会,而且再次向其家属提供10万元的困难补助。

  故宫博物院的做法,在体现对何刚尊重的同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何刚们因“遇见”而捐赠的积极性——说到底,故宫博物院本身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文明而存在,也有责任向全社会示范何为人文情怀。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616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2533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2393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5441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3610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3433热度

李翔
李翔

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譬如魏晋南北朝谢赫的“应物象

 3件作品 4219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7499热度

最新文章

清远散淡 田园诗境——读清华美院戴顺智教授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有感

清远散淡 田园诗境——读清华美院戴顺智教授画作(《西部成功书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025-05-23

自然养清气 诗画多逸格——安徽美协副主席周逢俊先生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自然养清气 诗画多逸格——安徽美协副主席周逢俊先生画作(《西

清代大画家龚贤论画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从绘画的创作角

2025-05-22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起步之初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承认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的分量都是很重的。但是创业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在万茗堂体育场的思考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在万茗堂体育场的思考

保守经营,审慎投资。创新进取,志存高远。众志成城,志在成功!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 如何让成功集团活得更健康更精彩更持久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 如何让成功集团活得更健康更精

成功事业是成功人的事业。成功高层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人、培养人、激励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如何让成功大家庭更快乐更幸福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如何让成功大家庭更快乐更幸福

没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就没有行动的坚定和持久。我们的教育、文化和酒店事业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反对弄虚作假 鼓励实事求是——华为企业文化解密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反对弄虚作假 鼓励实事求是——

华为老总任正非说:“我们要鼓励员工及各级干部讲真话 ,真话有正确的、不正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吸纳优秀教师加盟成功刻不容缓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吸纳优秀教师加盟成功刻不容缓

成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成功人18年实践的结晶,是成功学校正常运转的

2025-05-21

彩绘青春 笔写诗境——中国美协理事崔景哲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彩绘青春 笔写诗境——中国美协理事崔景哲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了解崔景哲先生及其绘画,始于他的“中国红”系列工笔人物绘画。那一个个身着

2025-05-20

得自然之烂漫 写花鸟之真趣——读当代花鸟画家郑瑰玺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有感

得自然之烂漫 写花鸟之真趣——读当代花鸟画家郑瑰玺先生作品(

神会以观、体味以察,而见笔墨“肇自然之性”,绘画“成造化之功”也。用墨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