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刚先生画作《秋水晚山》
邓刚先生的作品从笔墨形质来看,显然是深受“南宗”山水的艺术形式影响,属于以线皴为主的密体山水一路。其创作,多以密密匝匝排布的长线皴写,与错落有致的点厾笔触,表现山石的凹凸肌理效果,继而在繁复层叠的线面相积组合中,构织出山体整体的气势。同时画家作品中呈现的密笔写实山水之象,也是其生活的徽皖自然为代表的山水熏陶润养的结果反映;是画家于自然山河中,澄澈观照、俯仰自得、感物思虑,而付诸笔端的山水实像写形表达。画家这种融会古人传承、客观自然、主观心源的参古融今之法、神遇迹化之表和心物熔冶之象,显然得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躁语),“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宋代范宽语)之论,其中三昧矣!
以笔者所见《西部成功书画家》近期刊载邓刚先生作品《秋水晚山》一作观之,画家中锋驭笔、寓刚于柔,取古人解索之质、披麻之形的皴法笔线形态,又在笔线墨色的浓淡、枯湿之变,山石体态的聚散、纵横之势中,统筹运构造化丘峦之体。同时又用力透纸背的笔锋,势如坠石的焦墨点皴之法,于墨光不显、阴凹不深处点苔,或疏或密、可有可无,而助墨之精彩,增山之苍润。再有由淡及浓的水墨晕染幻化、泼染层积、浓淡互破、对撞渗化、烘染承托等多变的墨法语言、丰富的变化运构,带来精彩纷呈、艺象丰饶的水墨画语表达。用笔圆润有力,气意绵劲流畅,画面周密浑沦,既见土、石杂陈自然山体实像塑写的应目会心,亦见画家继承国画山水笔墨传统语构又不拘泥于窠臼陈法,因时而变、应物而生、澄怀一心的衍生再造。
邓刚先生画作《树老山寒隐者居》
画作整体布陈上,安置舟船于静水,陈布村舍于冈峦,隐藏溪涧于峰谷,草木纷植于山隙,烟云萦绕于远山。再有矮丘在前、高岭在后,峰峦交错其中,峪壑纵横而出,或耸立挺拔,或横纵如卧,高低掩映、远近呼应,故观者目光瞟瞥、视线游动而见或高或深之势。又见或松或柏或乔或灌,夹叶形貌多变,杂树枝丫峥嵘,画家以形写形的丰富草木赋形表达中,不仅见画家丰富的国画语言积淀,亦见应形造像的扎实自然写生观照,更有画家写山水之苍润秀美,草木之葳蕤华彩的生命之象。《树老山寒隐者居》一幅也是如此,长线皴语间或点苔法交织的山水造物,带来平圆迟缓、丘壑磊珂之形,观之似有推窗既见峰峦的萦怀之感,也不禁让笔者联想起南朝宗炳“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的画面意境来。
邓刚先生画作《水口镇写生》
再有这幅《水口镇写生》一作,显然是极为注重自然之实的佳作,是画家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的直观写生获得,是其“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的笔墨载物和陈述表达。长线盈缩、流逸飞扬的笔墨线态之动,枯如飞白、顿挫起伏的线形之律,在疏密有致、虚实结合的意象媾和营构中,带来江南丘陵地貌土山戴石、缓坡浅滩之状。又有丰茂草木生长于峰丘罅隙 各色杂树掩映于江湖洲渚之间;蓊郁云气弥漫于远山,缥缈烟霞蒸陶于山林。观此作,又极见“南宗”之祖董源“多写江南真山,不见奇峭之笔”(宋代沈括语)平淡天真风致。近察而见其生动的“密笔”之质,远观可见生机盎然的水口镇春日之景粲然在目,有其妙笔画语得淋漓尽致反映,亦见画家心怀澄澈的“味象”体现。而《溪山雨后》,画家又抓住了雨后旷野天穹的明净清澈的特点,故而画面笔线皴写又较为浓黑,造写草木尤为鲜明,天际云岚亦更加明丽。其稠密的造物线态,与清空的画面留白交合,带给我们的是画家获得山水四季轮替之变化,撷取天地朝暮晦明之光影,体察气候阴雨晴雪之情状,而悟得万物之变的主观审美赋情,亦见画家以画艺映道哲学审美,和趣融神思的心神畅怀。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邓刚先生画作《溪山雨后》
画家简介:邓刚 1974年生于安徽来安,1996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2008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滁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