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成功美术馆馆藏潘真先生作品《秋艳图》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语出荀子《乐论》)。这是笔者赏读潘真先生《秋艳图》《丹枫映村明》等作品,而神思远遐所联想到的先哲关于“美”的论述。绘画艺术之于美的创造,既需于画面客观自然生活对象的俯瞰式、全方位的沉浸观照而澄怀体物之,也要画家主观上就其表现所涉,取舍、凝萃、提炼、拔高而使之典型化、情致化、虚灵化。如此,主客体和、心物交融的“全”和“粹”的统一,才可照鉴反映于画面上那美的感染。即如潘真先生的作品画面里,其笔触、色彩、造景皆扎实求真、精力弥漫的真景写照,而由这热烈烂漫、五彩缤纷的“太行秋山”实景时象的澄观发现,到“盈屏秋光胜春朝”的昂扬宇宙生命力量揭示,再到返璞归真、平淡安闲的“应目会心”家山田园之境反映,即于这“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间,而见绘画艺术美的表现。
不妨以《秋艳图》一作为例,做一些具体的分析。譬如勾勒山石嶙峋险峻轮廓形状的朴拙沉实、方圆折转线迹,表现峰面石表碐磳斑驳状貌的或枯渴或滋润点、线、面随形皴染,乃至赋予自然山石体积、光影明暗、草木荣枯等对象情状特征的,那几近于油画笔触肌理一般的橙、黄,青、绿,灰、黑,褐、赭……墨色诸彩随类调和等等,画面中这些无论远近的勾皴、渲染造景语象里,处处可见画家“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继而求其实、求其真的“秋山艳冶”深彻体物发现,以及落于笔端得其质、传其神的“骨气形似”具象写照。

成功美术馆馆藏潘真先生作品《丹枫映村明》
同时于这现实的、全面的、深刻的观物体照,以及充实的、自然的、饱满的画面表现之外,画家的美的创造,也还见于其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运思筹谋,所呈现于画面诸相运布里的取舍强调和精粹提炼。譬如从近处磊叠错列、如磐如踞巨石峰岗的灰暗色调,到树木掩映、屋舍蔼然等太行山村诸相的冷暖杂然用色,再到如垣似壁又或超然峻拔远山的热烈渲染,画家的应物象形和随类敷彩里,亦还透露出点、线、色、形、音、韵,这些充满主观意味的画语媒介丰饶变化,继而由此彰显的斑斓多姿、绮丽壮阔的太行之秋天地大美来。于这从下至上、由近及远而冷暖对比变化的画面设色整体里,亦还由之近中远、正侧、高低等的局部画面间,又见皴染笔迹、墨色冷暖、光影明暗等画语关系的细微调和,所反映的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诸象,对造化之理、自然机趣的深刻揭示。
秋光无限画不尽,醉美犹在丹青间。再如潘真先生的这幅《丹枫映村明》,四时轮替、朝暮晦明、风雪雨晴,这些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客观自然对象,游目骋怀又藏于胸怀、蓄于心壑。若要于这广博的、丰富的天地万象统摄里,营造出足以能让观者情志共鸣共情的太行秋山和田园生活画面审美感染,亦须画家“删拨大要”而运思撷取、着意强化之。于是就有了画面中房舍、门楼、石阶、园畦、古树构成的村落人文,参差山石、重峦叠嶂、曲折野径运布的山川众景,所代表的典型且素朴、热烈亦安闲的太行田园秋景诸物;也还有了掩藏于霜露间,那幽蓝、深紫敷色的低光深谷,与沐浴在秋阳里,那橙黄深红渲染的浩渺远山之间,所寄寓的如“枫叶经霜红更好”又“悠然见南山”一般,温淳、明媚还和谐、宁静的诗情画境来。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画家简介:潘真,别名慕莼,1929年11月出于河北省交河县。1949年入伍参军,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长期在解放军从事美术工作,从事部队战场美术宣传工作,其后搞部队美术普及工作。1960年、1964年两次参加全军美展的筹备和评选工作。1978年转业至河北美术出版社,任美编及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鸡公山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北山水画研究会、河南中原书画院高级顾问。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