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书法是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从古典主义到现代的转型最早是受台湾《墨潮书会》特别是日本“少字数”“前卫书法”“假名书法”的影响。1977年,日本在中国展出“日本现代书法展览”,展览作品借鉴现当代艺术的手法和观念,打破传统书法的文字结构,以图形和线条元素构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抽象意识浓厚,在当时引起了中国书法界的强烈关注。
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现代书法展”是中国的首次现代书法展,在当代书法发展史上成为草创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现代书法与“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的交融,书法也正式开始了现代主义的历程。2000年,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中,书法被独立出来,第一次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类别参加这个跨时代意义的展览,具有独特意义的现代书法成为现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进大数据时代,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摄影、摄像、数码、网络,以及各种新型材料和媒介介入生活和艺术领域。从2005年第一届“书·非书”展览展示的立体、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多种艺术门类介入的现代书法作品中看到,中国现代书法完成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对接,走出笔墨纸砚作为媒材的书写方式,现代书法的各种形式层出不穷。这些媒体技术的冲击和各种材料的介入,使得书法创作开始从二维走向三维空间的探索。也使得现代书法有着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的可能。
在书法与各媒介的交融中,摄影作为现代媒介的代表和书法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的现代书法作品《果实—齐物》系列、《西湖梦寻之寻梦四时—24节气》以及《树语》系列是这几年作为跨媒介的实践。
《果实—齐物》系列分一对一组呈现,共5 组。《物非物—果实》,是我在2010年左右完成的,这些果实是我从2007年,大概在新媒体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开始放置的,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在2010年拍摄下来。灯光外,果实颜色特别深、特别沉,我知道它们还是它们。庄子《齐物论》说:“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有成与亏乎哉?”在这里就像我拍摄的果实一样,庄子阐述了关于宇宙万物相互转变和无果是非的生存理念。基于这样的体悟,我后来根据《物非物—果实》系列又创作了小字书法《果实—齐物》系列,内容选自庄子的《齐物论》。每一幅书法图像都对应了一个果实,与其说《果实—齐物》是《物非物—果实》的反射,不如说《物非物—果实》是《果实—齐物》的显现,互为因果。
接下去,我又开始思考把摄影和书法更完美地结合起来,把《果实—齐物》和《物非物—果实》作为互为因果的同一视觉。《果实—齐物齐论》是在果实上写的小字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的墨水流露着心境在时间里的起伏,点浓点淡,骤急迟缓,我在表述的同时也是向流逝的生命作些许的回望。所以这种作为媒介交融的书法体验也是传统书写所无法交代的。
西湖是江南的代表,《西湖梦寻之寻梦四时—24节气》是我的摄影书法和诗歌的交互,“处暑,年过一半后,风以入秋燥,与子相对坐,微醺是梦眼”,描画了杭州盛夏过后偶见秋的端倪时光,情怀和暖风呼应而出。“白露,日暮还需过黄昏,白露点点为伊人,痴花不知何处去,留在最是伤情处”,展现了当秋已入肌肤、微寒的凉衣的感觉,一面是用虚镜头的摄影画面晃出,另一面是小字书法像点点的白露飘在草木的伤情处,摄影和书法、诗歌与绘画交融在江南女子的笔尖和镜头里,更为值得尝试的是风花雪月一样的情事被多种媒介融合地表达着。
“2010年3月,由于脊柱变直迫使我抬头仰望,这时候我看见那些无声书写着等待春天的树枝,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叙述着。而平时我们总是埋着头不停忙碌,不停向着迷雾般的远方,当身体拒绝欲望的时候,我们才会停下来仰望天空,看着自然界的这无声语言,该何去何从……”《树语》系列作品是在2010年完成的摄影作品,到2014年我在每一件树枝留下的影子里用小字书法来覆盖,这样就形成了具有书法的影子的树语,我用《诗经》和有关树木的唐诗宋词的文字来书写,作品由于有了细腻和独特的书法语言,形式感和可读性被增强了。在展出的时候,由于观众的粗心(这可能是现在看展的观众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对那些具有强视觉的画面会关注,往往忽视了画面里面的微弱变化和细微的东西),所以在看我的这个《树语》系列作品的时候,观众往往没有看出在树影子里面的书法。当然有少部分观众可能看见了,有些甚至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喊出声来,然后边上那些没有注意到的观众就会围过去,此时,那个看出影子里面有书法的观众就会比较自豪。这确实是一个有趣和值得思考的现象。
储楚(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有删减)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