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意》/刘明才

2019-07-17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0
571次浏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

人存身于世间,所为事事物物,无非达意而已。意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从意乃心之音的角度思考,解读意,必然联系“志”,因为“志”乃心之所之。依闻一多先生对“志”的考释,“志字从‘ ’,卜辞‘’作‘’,从止下一,象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本训停止。......志从‘’,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由此,志可解为某种东西含蓄于心上之意,而这种埋藏于心中之志就引深出人的理想抱负,展现出人的胸怀格局。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人究竟是怎样完成其“志”的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志之方向在“道”,道又是什么?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说,强名之曰“道”,但我们若从两个关于道的古文篆字来考察,或许也可看出些古人造字的深意,其一()指道是人行走在路中,适逢十字路口,暗含着合于道要依赖人的判断选择。其二()指人行走于路上,路下加一止字形,暗示人之求道时行时止,要知何时止步。古人造字蕴含了怎样的意图?我们继续分析。既然志之方向在“道”,那人们又将如何达道呢?《中庸》首章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每个人皆有自我心性,无论是基于我们原本的物质构造,还是带给我们如此构造的一切先天与后天时运,都由不得我们选择。此即为天命,你的心性早已确定。而依循自我心性的本来状貌行事我们便能合于大道。就是说不违逆本性,人才可能接近“道”。然而依循自我心性是否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呢?儒家经典《大学》中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原来近道关键在知止。率性并不是随心所欲,率性而又知止,映现出古人于此的辩证思考。

知止又当止于何处?止于至善。何为至善?据王阳明“四句教”来分析,“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本体乃人心原初形态,老子讲“复归于婴儿”,正是指人心当回复到婴儿般纯净空明的状态,可见至善是心灵最初无所谓善恶的洁净样貌。而“知善知恶是良知”,则是心灵自然本有之善根秉性。“为善去恶是格物”,联系儒家“八目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在致知,致什么知?以德性之知而非见闻之知的角度,即是致良知,为善去恶的过程即是回复人心自然本性的过程。如何复现良知,则在“意诚”,因为“有善有恶意之动”,起意动念即有善、恶之分,所以每个人都该善护心念,而趋向良知则在坦诚,着意在诚,无论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人心自然坦荡光明,无有羁绊。《中庸》指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程颐说“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由外而内认识事物认识自身即为明,由内而外澄净我心乃以此心接物即是诚。人能坦诚恳切心灵自然宽博光明,心灵光明纯净其人自然能真诚待物,心念随之而“正”矣。心念正,此身修,内部世界的事即算完成,而关于外部世界的事——家齐、国治、天下平——也才有实现的可能。由此可知,人生一世可简要总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方向。一则是心灵的问题,一则是现实的问题,把握好内外在世界的平衡,最终成其达意之方向。达什么意?“志道”之意。《道德经》总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与一近,一可代道而言,因而古人讲“大道归一”“天人合一”。从书画艺术实践的角度思考,天即指自然,人即指具体实践者的心灵,天人合一即是主体心灵与自然万象的交汇融合,是主体心灵从自身心性特点出发,将其与自然景物本就蕴含的某种可能性相契合,从而完成自我心性之意的迹象化实现。天人合一达成的正是具体情境下实践者之“意”。

那么,性又是什么?《坛经》中说“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坏,”性乃此心之性,它是基于个体生命物质构造本来具有的某种独特属性,把握了性,作为物质实体的心才焕发出生机,离开了性,物质实体不过是行尸走肉的躯壳,此心便不成其为此心。“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虽是释氏论修佛之旨,但若要从现实人生谈起,则唯有觉悟自性,合于道才可能成立。再来看“自然逼真”,我们常以之形容那些精湛于再现眼中所见的作品,其实,“真”之本意直指没有伪饰的天然本性,若自然与本心相接近,“自然逼真”岂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又一解?它逼近的是内在之心,而不是什么外在之貌。真的东西朴素没有修饰,所以庄子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实在是讲,当人着意于世间任何事物,反复雕琢美饰后终究要回归那朴素的现实,因为真、自然才是世界的本来样貌。可见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顺随合一,合于事物本来该有的发展状态,从而合于大“道”。

“意”之方向在志“道”,“意”之生成却在其“心”,“心意”之倾向趋势则根源其“性”。《尚书·大禹谟》中记有尧传舜,舜传禹,禅让帝位时授受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乘起信论》则有“一心开二门”之说,分心为“真如心”“生灭心”。细细辨析,其实,“人心”可解作“生灭心”,现实人心有生有灭,这是生命的基本限定,谁也无法回避。然而这颗浑然具体的血肉之心,在现实境况中生发出的种种“意”念却并非总是善念,“人心”杂于现实欲念,“人心”便呈现出四伏危机。“道心”亦同“真如心”,“道心”乃合于道的良知心,道本幽微玄妙,心亦幽微玄妙。“真如心”即佛心,它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之心,何来生灭?按王阳明解析,如同剥去米粒之麸皮,还原米粒本来之晶莹剔透,为求此道心,人须精益求精,惟精是手段是工夫,惟一是目的是本体,惟一者即合于道也。《易经·系辞上》记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洗什么心?洗的是现实人心,洗去人心所杂污垢,还原心灵本来之纯净光明,洗的过程正如求精米去麸皮的过程。禅宗虽有南北顿、渐修为方式之分,但其目标并非有二,只不过修行的方式由于践行者资质禀赋之高下而取径相异罢了。释寒山有诗云:“我心如明月,碧潭呈皎洁,无物堪伦比,叫我如何说?”心终当如明月之皎洁,此心才可能超越现实物境的种种羁绊,往古来今与永驻时空中的古圣先贤之精神相遇,从而成就那永在而玄微的“道心”与“真如心”。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若能克制自我欲念,依礼而行,自然能兼顾他人,即为仁。仁作为儒家思想之核心理念,所议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依仁据德便成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品质。“德”在甲骨文中写为(),如同“道”字古文,左边“彳”形,以示人行于路,右边眼睛的简化符号,上有一条垂直线,以寓目光之凝视,“德”便是直视行进的方向,会其意,亦是合于本性为“德”; “德”字金文()在“目”下加“心”,其意更加明确,遵循本心即为“德”;小篆德字()进一步衍化为行走的直心者,乃知直心为德。联系开篇对道的解析,德即是对道的顺性彰显,是依循自我心性坦诚说话行事,是不拐弯抹角、不虚掩矫饰的真品性。正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以仁德为根,礼即为其外化之行迹。“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德本就在人心,当我们想要以仁德行事,它便随心而显,我们只不过将其从心中召唤出来罢了。那么,“洗心”“惟精惟一”不就是为了良知仁德的复现?

正因为人性是深远的存在,经受了现实浸染的人心,善与恶混杂其间,人心的微妙潜含众多难以确知的可能性,从这幽微深邃的内在世界里终将调动出什么?这将取决于此心之性,亦将取决于此心之所遇。所谓“人心之危”,恰是人心叵测、人心险恶在现实境遇中可能诱发出的趋向。而“执中”之言行选择以不偏不倚,合于中正之道,当然亦能获得最多数人的认可,使所为之事顺利有成。《中庸》极言致中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感与精神含蓄于心,未表露出来即为“中”,表露出来合于法度、常理即为“和”,“中”为本,“和”为用,所以王阳明认为:“中和二字,皆道之体用。”“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一于道心,则存之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不偏不倚的自然“中”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生息流转的潜在规律,“中和”的境界是天地各得其位,万物各尽其养的最佳状态。致“中”就要避免“过犹不及”,因为“过”与“不及”都超出“中”外。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未发之“中”就是没有偏倚、寂然安静的状态,是人所共有之良知、是无善无恶的心体、是心之虚灵明觉。所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就是对“中”的适度状态的把握,但对于两端可能出现的偏激情状却又能执之而了然于胸。当内在之“中”外化于我们处事之选时,立足所取之“中”道,由于继续的深入行进,我们亦将面临新的致“中”选择。因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在遭遇主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时,它不可能始终坦直不变,所以致“中”之选是前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逐渐把握到的一种朴素的行事及思维方式。“允执厥中”让我们前行在精神与实践的原野上得以稳步推进。率性是依循本心本性而动,克己复礼以归于仁德与执中之选则是人为了合理地展现本性,所觉悟出的以“知止”之自我规约,来实现中正之道。

由此反观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免有一颗现实心,因为物质身躯的限定决定了人所存在的现实方式。人耳所听只能在20hz至20000hz之间的音频内,人眼所见只能是380nm至780nm之间电磁波的可见光,那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还能以“眼见为实”作评判标准吗?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被无尽的未知所包围,生命就在这具体的限 定里,谁也无法令精神真正脱离身躯而独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只能以现实心应对这个平铺的客观世界。但是,我们同时又应该保有一颗超越之心,脱去宗教诸种名状之定义,客观实践者以心灵做出主动选择,将超越心如同“道心”“真如心”般贯通古今,“智慧观照,内外明彻”,以明心见性的悠游自在含化时空,体验心体光明“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的觉悟境界。如此一来,“现实心”和“超越心”便重构出我们存身的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心开二门”。在理想的现实心中我们当率性而知止,克己而归仁,让身躯涵养于现实处境的同时,又以“超越心”的灵明觉悟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飞翔、塑造内在世界的充盈丰沛,也使转瞬即逝的个体生命化身与那无限的永恒之域。试问,就人类已知的一切而言,还有什么比心念之“想”来的更快、走的更远?内在超越所唤醒的并不能被认知完全“苑囿”。

因此,一切人事都不过是形式,是途径,达意才是目的。而达意的终极是合于“道”,是心灵的空明澄澈。难怪王阳明临终有言“我心光明,夫复何求?”转而来讨论文艺,技巧永远都不应该成为目标和方向,文艺家不过是借助诗文书画诸种形式语言达其心中意象,最终以此方式提升乃至完善自我心灵的境界与层次。艺术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灵的问题。技巧尽管十分重要,拙于技巧不可能顺畅达意,但是若一味究心于此则必然流于炫技而不自知。难怪古人将书画定为小技,经前文由意至道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样的界定应该不是刻意贬低,想来世间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人实现自我的方式,对于生命的终极目标而言,什么不是小技呢?从艺者借书画诗文之形式以求达意通道当然不能例外。

心灵的即时波澜引发“意”之波澜,“意”的变动源于心灵的变动,“意”的生成起于心灵感物而发,终于心灵愿景的明晰,而容身于“言”之陈述与“象”之营构。“意”作为总纲,对它的表达是“言”与“象”所追寻的目标,它超越于“言”“象”而又依存于“言”“象”,在对创作者主体情思的表现中居于核心地位。心以意显,意以象明,象以言著,故观心以意,察意以象,辨象以言。言为心声,言难尽意,故尽意以象,言为基,象为辅,其目的还是达“意”。抛开“言、意”的文辞思辨,从文艺创作者实践表达中对语言与形象所适用功能的角度分析,《易传》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因为以“言”达意的有限,故而借形象进一步完善对“意”的诠释。书画之“意”外显以形,诗文之“意”内构以言,形象与语言的合并将使我们实现更加深入“达意”的目的。人心每时每刻因缘生变、灵动不居,决定了其“意”随之不断的流动生发,从而延伸出“言”“象”对“意”的无尽含化与表现。

王義之论书以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鉴甲也,水矾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夫欲书者,先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书要达道,赖书之意,书意之成赖点画结构、赖笔墨呈现,而书写的一切形式表达又取决于心意的引领,心意既明,书乃后成。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意的呈现虽因形式手段的不同而各有隐含其间之相异倾向,但意的最终指向却不言自明。当有经验的赏鉴者从远处整体观察,自能清晰把握创作者之意在具体情境下因缘际会的前后变化。具体情境与不同表现形式交互生发,“意”具体而微妙,心所感发之“意”流布于人所参与的事事物物中,因其具体,每个时段自有差异,因其微妙,可意会者自有难以言传之处,但通观全局,不同时段之“意”终会连贯构筑出该作者明晰的整体意图,反映其心志的总趋向。刘勰说:“辞为肌肤,志实骨髓。”虽在论文,但赏鉴者透过语言形式的解读,由表及里窥见创作者心志的思路,却暗示出一切世相背后皆源逐意的根据。

书画最终表达的其实是心之所见,而非目之所睹。是心在引导眼睛去看。心性的独一决定了作品面貌呈现的独一,心态的从容决定了形式语言的从容。“意”从生成的那一刻起,就离不开“性”的引领,它不是单纯的心之所动,而与引起这一心动的内外因相关。内者在性,外者在事,所以“意”虽来自心灵,却是心与事事物物的合一,是此心之性与事事物物所适合面的主动交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映射的其实是心灵逐渐成长的过程,是心性借“意”得以逐渐自然呈现、率性而圆满的过程。虽然童心纯净无暇、天真无饰,是从艺者所向往的心灵自由状态,但是,心灵毕竟会随着人的成长而受见闻影响,人不可能真的始终保持一颗不变的童心。可贵的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反复的雕琢是心灵在世间必经的游历,归于朴素之心即回复人所本有的天真之心。当此之际,此心仍是此心,此心又不是此心,仍为此心之形构,但此心之容量与境域却已远不是其原初状态了。见闻知识的介入,使初始心倾向于不自主与不成熟,导致从艺者往往依赖外在之形象与已有之形式为判断标准,以外在规范为规范,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标准在外。而伴随着读书、行路、广见、扩知,其内在世界逐渐丰盈成熟,主体心灵强烈的自觉意识必然要求其表达形式随心所欲,激越而偏执的心灵表现在形式语言上就可能过于生硬而不尽自然,此时,强烈的自我彰显意识将裁判的权利收归己心,客观自然的形貌就不是评判的惟一准则了。及至老境,久经世事磨砺的心灵终将超越内外在的一切纠结煎熬,复归平淡,心对自然的关照亦处于圆融平和之中,超越的心灵秉性而动,率性而知止将带来艺术表达的真正洒脱从容。所以,外部世界(艺术面貌)的变化,源于内部世界的变化,改变外部,其要在改变内部。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这是对诗心多么富于深情的向往,我们要以怎样的心眼才能幻化出如此动情的意象世界?为诗造境,每精心选字择音;为书成意,每心念柔毫寸进。眼前恍如画境映现,心潮随之波澜万千,音韵平仄律动,点画起落承接,或平静抒怀,或灵机跃现,笔墨蕴带丰神,文辞隐秀并生,形意交汇所坦陈的正是此刻之“诗心”,愿今生穷意尽心感怀天地之壮美、体味人间之至情,以合我性。

2018年12月6日

刘明才,笔名:石方、质生

1972年生于四川蓬溪。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获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绘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书生》

书生意气未戎妆,

掷笔如剑心犹狂。

悄然结庐在人境,

寿比金石是文长。

《采桑子》

城东飞雪城西待,

庭院金枝,

火树纷兮,

遥夜寒风寄子期。

 

境随心转谁能见?

莫问当时,

莫问今时,

惟我深心有所依。

 

《答太宗先生之一》

 

内化精钢,

外示散淡。

平易奇崛,

心摹自然。

累纸示君,

解我欢欣。

何须千载,

机缘随兴。

以期来日,

把酒知音。

《釆桑子·观倪培坚画展》

 

晨曦满域京都胜,

碧玉新枝,

光洒春池,

一派深心付画师。

 

天山久历寻岩壁,

浑朴如泥,

浑朴如泥,

艺象天真世所稀。

谁把青天明月意

笔墨随风送君前

《采桑子》

 

文中贤者谁曾见?

身在书斋,

神纵灵台,

谁把一心两处开?

 

笑说存我常非我,

语象难白,

此志何来?

一片深心与字埋。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李翔
李翔

李翔先生的古典人物画作体现了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

 2件作品 396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1526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中国山水画是以“畅神”为主要宗旨,画家在对传统画技法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2774热度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的绘画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

 4件作品 2003热度

祁海峰
祁海峰

祁海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事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省

 1件作品 1962热度

梁占岩
梁占岩

每每赏读到梁占岩先生的画作,我总能感受到隔着时空吹来的魏晋之风,笔笔生发

 1件作品 3105热度

满维起
满维起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诗句)。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满维起

 4件作品 9637热度

张复兴
张复兴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家“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张

 6件作品 12108热度

最新文章

皴笔有味 苍润含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美协理事姜东先生作品赏析

皴笔有味 苍润含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美协理事姜

从笔墨而言,姜东先生的山水绘画从传统山水的皴法语言程式中,又体物自

2025-01-15

简括得荷意 亭亭不染心——《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辽宁美协理事栾良才先生作品赏析

简括得荷意 亭亭不染心——《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辽宁美协理事

栾良才先生显然是以“简”名世的画家,其笔下的画作无论什么题材,尽得写意花

2025-01-14

山乡写照 塬峁情浓——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赵新平教授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山乡写照 塬峁情浓——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赵新平教授作品(《

“尽管山野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但双水村却随处可见盎然的春意了。东

2025-01-13

霜天独顾盼  一篮尽秋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美协理事王云先生画作赏析

霜天独顾盼 一篮尽秋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美协

本网消息 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联袂策划的书画作品宣

2025-01-10

线写激越 墨彩纵情——衡水市美协主席张玉生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线写激越 墨彩纵情——衡水市美协主席张玉生先生作品(《西部成

大笔纵横而见花木老枝虬屈苍拙之姿,墨彩淋漓而有嘉卉枝桠葳蕤葱郁之貌,线写

2025-01-09

吴辰旭:成功收藏观

吴辰旭:成功收藏观

成功以书画收藏为事业。摈弃急功近利,拒绝投机取巧,远离市侩掮客,追求

2025-01-08

青海美协荣誉主席马西光先生离世 兰州成功美术馆深切缅怀

青海美协荣誉主席马西光先生离世 兰州成功美术馆深切缅怀

“魂归瀚海去,艺咏高原传”。青海省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原中国美协青海分会

2025-01-07

成功美术馆:沉痛悼念中国工笔画学会原会长林凡先生

成功美术馆:沉痛悼念中国工笔画学会原会长林凡先生

“茹涵古今得非凡之体,融贯东西体造化之功。”中国工笔画学会发布《讣告》:

2025-01-06

顿挫石嶙峋 曲折水恣肆——《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画家张阁亮先生作品赏析

顿挫石嶙峋 曲折水恣肆——《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画家张

张阁亮先生的这幅《紫气风和丽 窗外赏清流》中,嵯峨崖石、葳蕤苔草、丰

2025-01-06

物象心象 朦胧之美——读赵汝杰先生工笔花鸟(《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有感

物象心象 朦胧之美——读赵汝杰先生工笔花鸟(《西部成功书画家

赵汝杰先生有意淡化的色彩、线条在雅致氛围营造中不分轩轾融为一体,花草和鸟

2025-01-03

水墨开诗境 滃晕来烟雨——中国美院张谷旻教授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再探

水墨开诗境 滃晕来烟雨——中国美院张谷旻教授画作(《西部成功

古人对于中国画水墨语言的神妙,是极为推崇的。多有论述散见于诗词文章中,或

2025-01-03

蔚蔚苍苍 气韵横生 ——《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山东省美协理事张志斌山水画欣赏

蔚蔚苍苍 气韵横生 ——《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山东省美协理事

张志斌先生的山水画都是对生活的概括、提炼和升华。他曾说:“绘画最大的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