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一个在文艺领域闪耀着光芒的时代,而正是通过穿越时间长河流传至今的书画作品,我们得以真实地感受到魏晋风骨之美。如今,不少来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正静悄悄地尘封于故宫博物院中,它们因跨越了千年而变得脆弱又宝贵,不能时常与观众见面。但当这些文物被搬上了小小的邮票,它们重新在方寸间绽放出生命,继续讲述着属于魏晋的故事。
2015-25《洛神赋》(T)邮票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因大的社会变革而充满了纷争,但它的底色是浪漫的。这种浪漫流淌在嵇康奏出的《广陵散》中,存在于刘勰《文心雕龙》的字里行间,隐藏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墨之下。而能将文学与绘画之中的浪漫融合在一起的,当属一件传说中的作品——《洛神赋图》。说它是“传说中”,因为我们早已无法看到《洛神赋图》的真迹,原画已经散失在时间洪流之中,现存宋代摹本共有4种,分别被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它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三国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所绘制的一卷故事画,描写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画面还绘有车船、山水等景物及女娲、雷神等仙人。2005年9月28日,这卷充满传奇故事的画卷被国家邮政局搬上了2005-25《洛神赋》(T)邮票。此套邮票是依据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摹本进行设计的,采用全套连印的形式,将全画分成10部分,完整地再现了《洛神赋图》的主要情节。巧妙的是,这套邮票同时把《洛神赋》全篇用楷书置于10枚邮票画面中,又在全套邮票上方添加了介绍画作的题跋,使邮票图文并茂,也更加具有收藏价值。由曹植的《洛神赋》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文学与绘画的结合,由《洛神赋图》到《洛神赋图》邮票,则将这段千年前的浪漫故事与书信遥寄相思的作用融合在了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魏晋的浪漫是大气的。它不仅是你侬我侬的儿女情长,还饱含着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及嵇康“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的疏朗清远。而这样的魏晋风骨,也被一幅幅珍贵的书法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作为与图像最为贴近的文字,汉字除了文本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被书写者赋予了饱满的情绪和流动的美感,这便是书法的魅力。自汉代出现、至魏晋时期逐渐成熟的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缺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2010年5月15日,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T)邮票发行,全套6枚。邮票包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每幅作品各包含两枚连体邮票。其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是最广为人知的。我们虽然无缘再见“中华第一书”的原本,但此套邮票选择了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最受推崇的冯承素摹本,从中可以一窥晋代文人雅士的风流蕴藉。
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T)邮票 《祭侄文稿》
不得不说,魏晋是一个书家辈出的时代,这源于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臻于成熟,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其中,《平复帖》便是西晋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平复帖》为纸本手卷、草隶书,现藏故宫博物院。2011年4月15日,《平复帖》《初月帖》《古诗四帖》《自叙帖》被一起搬上了2011-6《中国古代书法——草书》(T)邮票,全套4枚。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在汉代出现,先后发展出“章草”“今草”“狂草”等类型,因为其“形散而神不散”的主旨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文学和书法变迁都有参考价值。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代万历年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等,清初经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被张伯驹重金购得,1956年,他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一行为,也为《平复帖》平添了一分来自现代的“魏晋风骨”。
魏晋是浪漫的、是优美的,也是回不去的。当我们翻开尘封的画卷与书法,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无不令人动容。而小小的邮票,则承载着这些大大的重量,将我们对于悠远年代的怀恋寄往远方。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