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蒙古国开展考古调查发掘的方形赫列克苏尔
调查发现的突厥字符
本报记者李佳霖
1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发布了该所2018年在蒙古国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取得的重要收获:昂茨遗址共发掘了4座赫列克苏尔、1座石板墓、1座特布希文化墓葬、2座匈奴石圈墓;以昂茨遗址为中心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各类遗迹723处,还发现了青铜时代至清代的岩画图案及字符。
蒙古国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与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为主体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在地域上相毗邻,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赴蒙古国进行合作考古研究意见的函》《关于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及发掘研究合作项目(2011—2015年)意见的函》等的有关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至2018年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为期14年的考古合作项目。在2005年至2017年的发掘中,中蒙联合考古队基本摸清了蒙古国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分布状况,发掘了回鹘四方形遗址,填补了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诸多空白,并且还系统调查发掘了匈奴时期城址与聚落,在匈奴考古学领域取得不少突破。
2018年7月至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合作,继续开展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及发掘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建恩介绍,为了对蒙古高原青铜时代赫列克苏尔及石板墓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演变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考古队员选择对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嘎鲁特苏木昂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4座赫列克苏尔、1座石板墓、1座特布希文化墓葬、2座匈奴石圈墓。
项目执行领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宋国栋介绍,发掘的4座赫列克苏尔中,1座为方形,3座为圆形。方形赫列克苏尔发现的在石墙一角设环形墙具有区域性特点,在蒙古国的其他地区比较少见。在遗物方面,仅发现了1个完整的马头骨。3座圆形赫列克苏尔在结构上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其中一座内发现了1具人骨,侧身葬,胸椎以下的骨骼已经全部腐朽,没有发现随葬品,另外2座都没有发现任何遗迹遗物。石板墓内发现1具仅残存下肢骨的人骨,没有发现随葬遗物。特布希文化墓葬内填满碎石块,仅发现残存的一段人股骨。匈奴石圈墓遭严重盗扰,出土了少量人骨、羊骨和碎陶片。陶片表面的纹饰主要有砑光暗纹、刻画水波纹、附加堆纹,在匈奴时期比较流行。
发掘期间,联合考古队还派出分队对发掘地点所在的拜德拉格河上游支流查干图鲁特河进行了考古调查。宋国栋介绍,调查工作以昂茨遗址为中心,调查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蒙元、清代的各类遗迹723处。此外,还发现了大量青铜时代至清代的岩画图案及字符,其中,突厥鲁尼文字符是比较重要的发现。“考古队员还通过测量、记录、摄影等一系列记录手段,建立了遗迹信息数据库,基本掌握了查干图鲁特河流域内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概况及分布规律,为今后当地考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资料信息基础。”宋国栋说。
“2018年对昂茨遗址的发掘,为了解该地区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对发掘标本进行测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蒙古高原不同族群的迁徙融合、考古学文化的传承演变、马的驯化及传播等学术问题。”曹建恩表示,查干图鲁特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数量密集、年代序列完整、考古学文化因素复杂多源,表明该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在杭爱山南麓的重要迁徙通道,对其进行系统调查和发掘,将取得更多的收获。“经过合作实践,中蒙两国之间进行考古合作目标明确,实现了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合作成果得到了各国考古学家的关注和肯定。”曹建恩说。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