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仲起
(作者:金石开)
记者:孔教授以钱塘潮作为主题的绘画在画坛享有盛誉,作为孔圣之后,你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有着怎样的理解?
孔仲起:我从小喜欢画水,住在江边水边时间长,水滋润着我的艺术之路,砥砺着我的人生选择,对大自然的描绘陶冶着我的情操。传统文化如东流之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断深入的来研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是国人修养的至高境界。我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对文化的滋养不舍昼夜。艺术是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文化(国学)是国画艺术之树的营养元素提供者。
记者: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更是一种精神的修为,我们知道为了画好钱塘潮,你与水为邻,听着潮声入梦。请给我们说说这些与你表现的潮水之间的关系?
孔仲起: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塞无虑,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我爱画水,因为:激情如水,犹如大海大浪或大潮,波涛汹涌,喷薄激射;心静如水,平平和和,犹如一泓清澈的寒泉,深沉恬静;豁达如水,犹如大江大河大湖大海,汪洋恣肆,辽阔无涯。画钱塘潮,画黄河之水天上来,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黄山云海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并非纯粹为画山水而画山水,在山水画里,寄寓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寄寓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寄寓着对祖国满腔的挚爱。艺术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钱塘潮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是动态之水,为了画其神韵,我与水为邻而居,听着潮声思索。绘画和写文章作诗一样,要有感而发。我在观察自然时,把自然与自己的心情结合在一起。看到钱塘潮的气势、气概、气魄、气度、气韵,我自己的精气神也被调动的大气磅礴,不可遏止,为了表现其波澜壮阔,寄托自己不同凡响的激情,我用“云皴”“弧勾”“短线”“水彩泼墨法”结合别的技法,来有效地表现钱塘潮的真实动态与深远意境。例如我在创作《观无涯》时,感受大千世界无穷尽、知识海洋无边无际涯,我们应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人生观。
记者:国画的意境是画家精神层面的托物言志,气韵是画家人格气质的生动映像。故有画品即人品,功夫在画外之说,你对画外的修养是如何潜心的?
孔仲起:修养是方方面面的,最重要的是道德修养。“格物致知,心要正、意要诚,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贤人的感悟融会在自己的理解中,从有法到无法,出世入世并重的文化修养是画家画外功夫的积累,把名利地位看淡一些。在绘画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其次,要多学些表现语言和手法。比如我要画黄河、长江、大海、潮水,寄托的情感不尽相同,那么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语言和手法技巧。以丰富的绘画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画面像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内涵广袤,丰沛充盈。这样,反倒始终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生活和绘事。

孔仲起作品
记者:作为我们非常敬重的艺术教育界前辈,你对今天的艺术教育现状有何建议和意见?你希望艺术教育的改革能从哪些方面来着手进行?
孔仲起:绘画教育是手把手的教育,因为我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在有些方面好为人师。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做好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其次,要有良好专业素养,在教学上应该厚积薄发,自己有一桶水才有给别人一杯水的能力;第三,美术理论教育等大课,几十年一锅煮的方法是不是应该适应新形势改改了。
孔仲起,名庆福,字仲起,孔子七十三代世孙。祖父子瑜、父小瑜、兄伯容均为花鸟、博古画家。祖籍浙江慈溪,1934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学位委员,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杭州分校校长,东方博雅社执行社长,浙江省文化厅高评委。1985-87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在该台连续播讲山水画技法电视讲座。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国际美育学会理事,中国河山画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