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无华 画如其人——人物画家王磐德访谈

2012-11-01

文章来源:
387次浏览
质朴无华 画如其人——人物画家王磐德访谈
 

 
       山东人物画家王磐德,以他特有的灵性和感悟,把真情倾注于笔端,坚持不懈的以人物立传,既展现了他特有的艺术风采,也映射出了他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一腔热血。他的人物作品总是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观者带来醇美真实的艺术享受。通过画面,我们能够感觉出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对生活独具慧眼的鉴识、深入浅出的把握,更能够体味出他质朴的笔墨语言中饱含的细腻情感。
 
 
采访人:何晓芳
受访人:王磐德

 

记者:“画如其人”,画家的作品更多的是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真实反映与流露,作者不同的性格、修养和追求,都能在作品中找到相吻合的表述。那您的作品融入了您怎样的思想情感?又表述了一种怎样的人文关怀?
 
王磐德:我是从事人物画创作的,在生活中我更多的关注于各类人群,特别是农民群体,从他们身上发现美,然后用画笔把我对他们的情感表现出来。我生长在农村,对乡间的人和物有着特别的感情,乡间的百姓也最能够打动我。当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奋斗着的广大劳动人民时,特别是农村的风土人情、芸芸众生,用心描绘他们的悲喜生活和坚实生命时,内心就异常的宁静与平和。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仍是一介农夫,我是大地的儿子,脚踏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寻找着我的根和我的艺术。
  
    谈到人文关怀,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范畴。它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生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作为艺术形式中的绘画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人文情怀”,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对人的关爱和尊重,通过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艺术作品而言,绘画中人文含量越高,其绘画成果就越突出,越能反映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使绘画独具魅力,绘画中的人文渗透越深刻,越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
 
 

记者:从九十年代初至现在,您创作了一批表现沂蒙山风情的优秀作品,笔墨特色和风格特色也逐渐形成。笔墨上的成熟与创作风格的形成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积累,与我们分享一下您这方面的经验。
 
王磐德:我认为画家应该抛弃那些纯粹的笔墨游戏,而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洪流之中创作。艺术创作毕竟不同于对事物的简单描摹,艺术家必须把自身对事物的感悟与认知融入到作品中,才能呈现出自身的思想和原创的精神风貌。每个画家的作品创作风格都是自身综合元素的体现,如果脱离了自身内心本质的表达,也就是艺术家个人的灵魂,那创作出来的作品定会是空洞和苍白的。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我内心情感与艺术表达的自然结合,如在《蒙山不言》这幅作品里,我用了很大的画面展现沂蒙山的起伏连绵,背景色调阴沉暗淡,肃穆庄重,山下是送夫参写的一对年轻夫妻。通过人物的动作与整体的背景,可以感觉出人物内心深处激荡的感情变化,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普通人民对于革命必胜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在我的作品里,沂蒙的人、山、物都是我创作的永恒主题。
 
 
 

王磐德作品《梦乡》  四尺整张  价格协商

 

记者:前人有“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观点,即创作持续一个阶段后感到“生”,“生”后方能进入另一个“熟”的天地。关于这个观点您是怎样理解的?您觉得“半生半熟”的这种创作状态该如何把握?
 
王磐德:关于笔墨成熟和创作风格形成,前人早有“画到生时是熟时”观点在前。我觉得,“生”是对之前成果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才能不断否定、不断上升。我认为创作的最佳状态是在表现语言日益成熟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半生半熟”的阶段。技法、风格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创作有不足之处,但往往能够全情投入、勇于探索,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出现,更容易创作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好作品。随着个人语言日臻完善和绘画技法的日渐熟练,创作容易出现按部就班、缺乏新意的现象,作品看似无懈可击,却平淡无味。一段时间内重复创作相同的题材,总会遇到激情减退、无法突破上升的瓶颈期。这种疲惫感在艺术创作中无可避免。为了维持‘半生半熟’的最佳创作状态,我会去尝试不同的题材创作,或在同一题材中挖掘更多的内容出来,如表现沂蒙风情时,既可塑造山民形象,也可通过战争题材凸显革命老区历史,或表现进城打工的民工等,通过“换一种思路”的创作取向,获取灵感和营养,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激情。

  
记者: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使得中国画更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怎样才能使中国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不迷失方向,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王磐德:当前,中国美术界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纯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出正确的判断。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式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校对:金石开)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谷旻
张谷旻

诗画俱佳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正如张谷旻先

 8件作品 523热度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1470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2102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2613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4059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3965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7835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5299热度

最新文章

苍拙写山雄 清空显江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王建树先生作品赏析

苍拙写山雄 清空显江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省中国画

王建树先生是高举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主张大旗的坚定

2025-07-31

瓠架满生机 浓浓家园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福建花鸟画家詹黎明先生作品赏析

瓠架满生机 浓浓家园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福建花鸟画家

与古人那“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的秋意萧然瓠瓜画作不同,当代青年

2025-07-31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2025-07-30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2025-07-30

斧劈云壑 墨润万物——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师恩钊山水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解析

斧劈云壑 墨润万物——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师恩钊山水画(《

师恩钊,以其雄浑苍劲的艺术风骨与深邃悠远的精神追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

2025-07-30

苍莽沉雄 亲切灵动——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苍莽沉雄 亲切灵动——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先生作品(《西部

西部山河自然的苍茫与沉雄,边疆生活的亲切与牧场乡民的灵动,这自然与人文在

2025-07-30

体照物我 丘园幽寂——中国美院张谷旻教授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体照物我 丘园幽寂——中国美院张谷旻教授作品(《西部成功书画

于之墨色枯润浓淡而皴染、泼破驭笔的化虚为实画面具象反映和肉身写照里,又见

2025-07-29

疏简秀挺 形朴意丰——陕西美协名誉主席王西京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疏简秀挺 形朴意丰——陕西美协名誉主席王西京先生作品(《西部

画者从于心,故画面上或笔墨或设色或章法,或形象或姿态或神韵,一一罗列而

2025-07-28

笔墨语言的写意性表达——甘肃美协原副主席张卫平先生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浅说

笔墨语言的写意性表达——甘肃美协原副主席张卫平先生画作(《西

张卫平先生属于有灵性的画家,想法丰富、思路泉涌又变化多端,动手能力强。作

2025-07-24

秋光满画屏 草木皆乡情——陕西美协理事苏君良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秋光满画屏 草木皆乡情——陕西美协理事苏君良先生作品(《西部

譬如这幅《山乡秋韵》,画家抬高视角仿佛站在山腰处布构物象的画面中,形构

2025-07-23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2025-07-22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