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延青作品 《猎人与狗》
走进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的画室时,王延青正在作画,名为《阳光下》。向画布看去,又一幅作品即将完成。画中一位手持鲜花的女牧民,头戴黄色头巾,身穿粉红色牧民服,眼睛轻闭,两颊微红,身旁卧着一只睡着的狗,他们被绿草地簇拥着,在和煦的阳光下,显得悠闲、慵懒。
王延青说,本来在谈话的时候不应该作画,但一拿起笔他就停不下来了。这幅画前些日子完成一部分,后来因外出停画了几天,现在得继续把它画完。“看着已经很完整了,还需要画吗?”听了记者的问话,王延青说:“油画就像弹钢琴,需要双手配合,单手是不可能弹出好曲子的。我在给画增加色彩浓度,单薄的色彩表现不出人物的丰富神情。”
王延青,1945年出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蒙古族,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内蒙古美术馆馆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出版《王延青油画作品集》,2004年出版《中国油画二十家王延青》。因其突出的成绩,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美术家名传》、《中国文艺家传集》。

王延青作品 《汲水》
延青从小喜欢画画,上高中时其志愿就是考取美术学院。但当时国家正处于恢复建设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认为应该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而不应该去学什么音乐、美术,这些是没用的。王延青遭到家里人的反对,只得放弃自己的志愿,1964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不到两年时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王延青因为出身不好不能参加红卫兵,只得去画宣传画,而这为他走上画家道路提供了机会。
在画宣传画期间,王延青自学绘画知识,并拜内蒙古师范大学油画老师高帝为师,时常跟随高帝老师外出作画。文革后期,王延青在学校里给同学们画画像,画好后再去找高帝老师和当时的著名画家妥木斯、金高点评指正。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王延青掌握了更多绘画技巧,手法逐渐成熟。就这样,他画了整整十年的革命宣传画,练就了绘画基本功,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他完全改行了,如愿成了一名画家。
1982年,王延青考入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一届油画研修班。虽然做了十几年的画家,也大量刻苦钻研油画知识,但毕竟是自拜求师,不够系统,自觉“功力”还有不足,王延青自然非常珍惜在研修班难得的学习时间。在著名导师靳尚谊、韦其美、李天祥、闻立鹏等人的指导下,王延青的基本功以及绘画理念都有了很大提高。此后,王延青的作品开始陆续在全国以及国外油画大展中展出并获奖。其很多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术》、《中国油画》、《中国连环画报》等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被全国几家大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油画集收入,而且在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展出时被当地美术馆、画廊和个人收藏。
《蒙古历史油画长卷》的遗憾
《蒙古历史油画长卷》长206米,高2.5米,是受邀成吉思汗陵历史文化博物馆而创作的油画大作,以蒙古历史为题材,历时一年(2004年—2005年)完成。由王延青主创绘制,纳日黎歌、胡日查、侯德、易晶、那顺孟和、阿里木斯、乌吉肆古愣、柴力斌等参与创制。现陈列于成吉思汗陵历史文化博物馆内。

王延青作品
谈起创作初衷,王延青说,对于蒙古历史的熟悉还是在内蒙古40周年大庆时,由出版社邀请创作《成吉思汗》油画的时候接触到的。“当时感觉蒙古祖先在1800年前创建的这段历史是那么宏伟,真的是历史上的奇迹。”王延青感叹道。
当初作《成吉思汗》是连环画,以小人书的形式并不能很好地把蒙古历史的宏大表现出来,这就在想法上为王延青提供了想再创作的素材,只是没条件去实施,恰好成吉思汗陵也有展示这些题材的想法,他便提出了以绘画的形式来完成。作品完成后,王延青觉得终于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由于条件限制,同时也给他留下一丝遗憾。“当时任务要求太急,时间太短,一年的时间画完那么一幅大画总有不足的地方,这个不足是整体上的不足。一件真正的油画精品,没有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蒙古历史油画长卷》还没作到极致。”王延青略显遗憾地说。
大师总是要求极致,讲求严谨,但《蒙古历史油画长卷》还是创造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世人留下惊叹,是大多数人眼里的奇迹精品。其博大、浑厚、粗犷、宏大的场景,艺术地再现了从成吉思汗诞生到北元建立约206年的历史。中华民族首次以英雄姿态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的艺术情怀与中华民族意识深层的英雄情结相辉映,体现了坚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王延青作品
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画派”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内蒙古油画界大师妥木斯和中央美术学院提倡画草原本民族本地域的东西,画能强调内蒙民族生活的民族油画作品。这样一来,一批内蒙古画家受到号召就开始画草原。王延青回忆说,他当时任内蒙古美术协会副主席,听到这个提倡以后,开始积极组织内蒙古的油画家们接受这个倡议并去实践。这样,带有民族特色的草原、牧民系列油画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在东南亚、日本等地展出时,引起很大反响,受到美术界和媒体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草原画派作品最丰富的时期。
谈到牧区作品,王延青深有感触:“我在锡林郭勒盟生活过一年,对牧区生活比较熟悉,对牧民也有较深的感情,有时候作画就是在歌颂,歌颂牧区曾有的美丽。”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在作牧民作品时就像在猎奇,自以为自己是精英,看不起牧民。把牧民作为调侃的对象、讽刺的对象、挖苦的对象,这是不对的!
“现在牧区环境在逐渐变差,像沙化、污染以及人为破坏等,在画牧区画时,要怀有赞美的心情,赞美以前牧区拥有的美好生态环境……当然,如今再画牧区,画的好像是记忆当中的事,记忆中牧区的美。这也是从潜意识里想通过作画去关注草原的生态环境,想让曾经的美丽再回到现在,希望人们起来共同维护草原环境,使它别再退化。”王延青满怀深情地如是说到。

王延青作品
王延青的画室,摆放着他的几件名作,《乌珠穆沁老牧民》、《剪羊毛》、《猎人与狗》、《牧马人》、《茫茫雪原》、《鄂尔多斯新娘》、《成吉思汗》、《汲水》。记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由发出赞叹:“您的画看起来倒有点像您的性格,深沉、抒情。”王延青画完一笔《阳光下》后,看看旁边的《乌珠穆沁老牧民》,说:“这位牧民,你看他的表现,的确很深沉,像马头琴的琴音,而看他的表情却显出长调一样的抒情。”
最后,王延青还谈到了自己对油画《蒙娜丽莎》的独特评价。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现收藏于卢佛尔美术馆。一直以来,后人对画中人颇感兴趣,画中人到底是谁颇受争议。有人说她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年仅24岁的女市民,有人说她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还有人说她是达芬奇的母亲,甚至有人说她是意大利的传奇女子、米兰公爵的私生女斯福尔扎。
对此,王延青谈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的第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以前,画油画都没有画真人的先例,那时都画神,画天使,画圣母玛丽娅,而《蒙娜丽莎》的问世开创了真人肖像画的先例,这是它最可贵的地方。另外一点就是把人物画的很传神,把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出来,能忠实、完美地表现出人的“神态”并不容易。这幅画把人画活了,像蒙娜丽莎那个谜一样的笑容,这也是它可贵的一点。至于画中人物是谁,并不重要,就是大家讨论出了是谁又有什么价值?这个争论没有意义。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