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兰亭与魏晋风度

2013-02-26

文章来源:
529次浏览

 

      “惠风和畅”之精微处

  陈振濂[微博]

  关于《兰亭》,自古至今,不断引发各种层面的讨论,因为这毕竟是中国古代书法里面的第一经典。《兰亭》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就是它是一个文化的复合体。《兰亭序》之文章、《兰亭序》涉及之风俗、王氏家族及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等,都是很重要的话题。

  首先应当了解的是,以《兰亭》冯承素摹本为例,就是一个唐摹本。“细读兰亭”,不应该一行一行琐碎地解释,而是从大到小,令大家对这个时代的书法“细读”时有一个轮廓。首先临摹此本的主体是谁?是冯承素。冯承素在摹《兰亭序》的时候,身处唐代,有没有可能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那样纯粹的风范?一般不大可能,他一定会或多或少地把自己唐代的风气融入书写中,甚至有时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一举手一投足,皆为唐风。这是一个前提,很多人争论此《兰亭》之真伪,我认为并没什么意思,它就是一个唐摹本。因此我们对《兰亭序》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复合的、交叉的立场——它是魏晋的又是唐代的,这是所有分析的逻辑起点。

  实际上,很多关于兰亭序的争论就是在这个方面的,说是这个字写得太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没这么成熟,所以它是唐代的,它是在唐代被伪造的,所以它不是魏晋的……可是,它原本就不是魏晋的。但字里行间有没有魏晋风格?一定有。因为它是摹本,它并非单纯出于唐人之手。唐代人在临摹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我们接下来要追究的是,唐代的口味具体是什么?我以为是楷书、尚法、法度。

  但《兰亭序》中还有没有魏晋风度?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毕竟还是个摹本。所以,有意思的是,唐代的张彦远在讨论楷书之“永字八法”的时候所取的永字,恰恰是《兰亭序》中“永和九年”中的永字,这就是说,这个“永”字是用来讨论楷书标准范式的证明。要真是纯粹的魏晋风度,唐人怎会以其作为彼时之准则呢?张彦远已经是中唐以后的人了,他为什么会取《兰亭序》“永和九年”中的第一个字来论说楷书的基本黄金规则,这更加让我们怀疑,《兰亭序》好像不像是魏晋的,更像是唐代的。固然,正如张彦远所言,永字的笔法集中了很多的内容,然而,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呢?我们再想一想,按照《姨母帖》中的写法,这个“永”字的点,这个竖的走法,会不会是起笔顿了再往下收呢?这样的写法是楷书的写法还是行书的写法,是楷书的写法。假如《姨母帖》会是怎么写?会不会这样写?正是“顷”字这个“塌肩膀”的写法更像王羲之。

  我们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佐证的是王洵的《伯远帖》和陆机的《平复帖》。把这两个帖的线条作一一比较,其差距更明显。

  我是从《伯远帖》里面悟到真正的魏晋风度是什么样的。那我们理解魏晋风度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兰亭序》来作比较,魏晋风度、楷书风貌还没有完全成型。从隶到草,再到章草,所谓“魏晋风度”应该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不完美。其必定不是过去月份牌里面的标准美人,五官都按均等比例最佳比例来绘就,标准美人并不可爱,并不生动,再看魏晋风度,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据历史推断,也能成立。因为在那个时候,从隶书到草书到章草,再转到楷书这个过程还是一个犹豫的动荡的过程,还不是唐代的定型的过程,然而,《兰亭序》已然定型。所以,根据第一个原则,它不应该完美,有丰神的,也有不足,才是我们当看到的魏晋风度。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技术上必定是不成熟的。魏晋之际,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很值钱了,羲之书扇的故事尽人皆知。相较之下,《兰亭序》的成熟度比较高,这是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我们要谈《兰亭序》本身。即便《兰亭序》掺杂了过多唐代的书风,也不会影响我们今天把它视为天下第一的经典。就其成熟程度从考古、鉴定的意义而言,是不够魏晋的。所以,假如我们要判定其一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样子,那么就有问题,然而,假如我们认定它是一件经典的艺术品,而不去关心他是不是纯真无二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王羲之墨迹,假如我们没有那种胡适所说的考古癖,假如没有这个癖好,那么完全不妨碍我们将看它视为精品。如何看待经典呢?请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整篇中有没有特别工整的部分?其实这几个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它的表情,就像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的脸,每一个人在喜怒哀乐时的不同表达。再看几个横笔的写法,这个笔画是不是唐代楷书的笔画?还是起笔“顿”,虽有点不顺,但是这样的笔画,起笔还是有“顿”,有一个顿笔的动作,但往后移了,然后下一个就很重的顿了,然后那个又是反向的顿,我们叫逆向起笔,例子太多。(如“惠风和畅”)此四个字之精微处可临习两个月,而一篇《兰亭序》324个字,经过这样的点画训练,对经典的细致观察和掌控能力一定是专家级的了。细致的掌控能力很重要,而且都可以量化,我们通过了解其中的复杂信息,所得甚多。类似于“带”字这样的笔画,起头就并不一样,都是顿,但它是逆锋起势。又如“世”字,四个笔画其实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方向:第一笔是从右上角下来的;第二笔是从左上角斜插进来的;仔细观察,第三笔这里有个扭动,其实这是从上面进来,因为它的起头方式告诉我们它是从上面下来的,是从上往下走的;第四笔基本上是从左横着插进来,因此在这个“世”字的笔画中我们看到了四个方向。

  最后,还当提及定武本的《兰亭》。有一种说法,认为“定武兰亭”是宋代与米芾齐名之书法家薛绍彭的作品,是其任太守之时,将所收藏的《兰亭序》做成了石刻,其凭据的应该是神龙本《兰亭序》的一个底本。无论如何,古代没有印刷术,《兰亭序》的流传所依据的就是这样的拓本。甚而可以说,书法的流传很大成分上就靠刻拓这样的方式。书迹难得,而拓片易见,临习之人自然会视之为珍品。况且,书、帖各有所好,有人就希望临得碑帖的金石之气。种种原因,致使迄今为止,所有《兰亭序》流传版本中,石刻拓本的版本最多,小至“玉枕兰亭”,那是某一名家睡时使用的玉枕,很小的一个枕头侧面就刻有兰亭。与魏晋相比,那是另一种风雅了。■

  (作者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根据其上博讲座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511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1360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1835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3029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3212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6662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4659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9117热度

最新文章

明澈空静 家山乡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季秀伟先生作品赏析

明澈空静 家山乡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季秀伟先

中国的山水绘画里,往往透露着创作者超然世外、蔼然山水而爱好自然的精神内核

2025-07-18

线舞立象 墨韵生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陈联喜先生作品赏析

线舞立象 墨韵生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陈联喜先

陈联喜先生的人物绘画创作,受到了黄胄、叶浅予等现代画坛先贤的影响,于之“

2025-07-17

如何抓主流 促优秀 —在初三复读生大会上的发言

如何抓主流 促优秀 —在初三复读生大会上的发言

如何抓主流 促优秀 —在初三复读生大会上的发言

2025-07-16

高考成绩与学生资质的关系

高考成绩与学生资质的关系

高考成绩与学生资质的关系

2025-07-16

回复一位高考复读生的质疑

回复一位高考复读生的质疑

回复一位高考复读生的质疑

2025-07-16

冲刺复习的着力点

冲刺复习的着力点

冲刺复习的着力点

2025-07-16

建议举办高考讲座

建议举办高考讲座

建议举办高考讲座

2025-07-16

对学校教学问题的思考

对学校教学问题的思考

对学校教学问题的思考

2025-07-16

用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用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用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在成功学校2010—2011 年度

2025-07-16

才情纵横 超凡脱俗——读陕西美协理事张杲先生的两幅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才情纵横 超凡脱俗——读陕西美协理事张杲先生的两幅画(《西部

张杲先生曾拜国画大师石鲁为师,随后又考入中央美院李苦禅工作室,师出名门的

2025-07-16

功底扎实 灵气十足——王志平先生人物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读后

功底扎实 灵气十足——王志平先生人物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

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必定对客观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感受能力,感受自然的律

2025-07-15

笔动山有势 墨映雪精神——《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张怀勇先生作品赏析

笔动山有势 墨映雪精神——《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张怀

我们看画常常说,某某画“活”、某某画“死”。所谓画之“活”与“死”,是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