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扎尕那的奇峻险峰
美从何处寻?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对王子猷雪夜乘船访友戴安道的描述,说王子猷“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寥寥数语,却可见晋人寄兴趣于生活本质而不拘泥于目的的“无所为而为”唯美生活追寻。
采风团部分艺术家在拉卜楞寺采风留影
采风重在体验,写生贵在感受。这种寄于过程本身,而不在于外像目的的美之价值追寻,也还贯穿于前日圆满结束,由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文化集团、成功美术馆等单位主承办的,“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师生甘南采风”整个活动当中。正如采风写生导师张江舟先生所言,“到生活中去感受美好,感受纯真,培植情感,蒙养情怀,当是写生的核心要义。”故而,仲春时节扎尕那大雪漫天奇遇的深度体验尤为重要,对日异月新的藏区人民生活变化的深切感受更为可贵……于这种迥然于都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生活的原生态纯净自然,朴素乡野生活日常的深入感物所得及其带来的审美感悟,才是此次采风写生活动的真义所在。
采风团师生在拉卜楞寺采写素材
“张江舟师生甘南采风团”一路走来,足迹遍布甘南寥廓草原、奇秀山川、名山古寺。无论是寻古探幽的金顶红墙拉卜楞、郎木寺等藏域名刹,对景写生的合作海格尔藏家庭院、迭部益哇镇写生基地,还是牧草萌发的桑科草原、春雪覆盖的碌曲尕海、风雪奇缘的扎尕那仙境,以及错布于白龙江两岸的若尔盖湿地和甘南藏乡牧场。这些目之所见、心之所察的甘南自然之景、人文诸相百态,不仅在视觉上为采风团的艺术家们,带来了远离喧嚣烦扰、脚步匆忙俗世凡尘的蓝天草地、奇山秀水。这仿若世外仙境般的山水景观强烈冲击和美的享受,也更给予了采风团众艺术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共情,心灵洗涤净化的精神共鸣,及重在体验生活本质、贵在蒙养艺术心境的采风写生实践,而尽兴得意、寻美求真之旅。
海格尔村写生现场
为期十天的采风写生活动结束了。在采风团艺术家们与主办方宣传报道、后勤保障工作人员,最后一餐饭的互致感谢中,在夜雨如幕返程大巴车上,主客亲如一家、打成一片的歌声中,忽然又想起了张江舟先生文章《草原的毡房很养心》开头的两段话来:
张江舟、牛路军师生在洛克之路雪天采风留影
“1998年的春天,我独自一人去甘南草原。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世界,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忘却了世事的烦扰,匍匐于自然的怀抱,吮吸着草原的芳香,独自享受着大自然的抚慰,好不惬意。”
“20多年过去了,草原之于我,还是满满的美好记忆,草原深处那座毡房依旧清晰如昨。”
扎尕那写生基地现场写生教学
想来这一次近二十人的甘南之行,较之当年虽时移世易。草原也在日新月异、与时俱进而不断地变化,但导师张江舟先生及采风团的艺术家们,体味生活、心师造化的问根寻源探求美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灵体验千差万别,但“往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的情致化、虚灵化,这审美体验的过程本质却是相通的。
美,在哪里?美,在草原的春草尖上,美,在拉卜楞寺转动的经桶间,美,在郎木寺仙人洞恍如昨日的记忆里,美,在扎尕那的白云苍狗里;美,也在画家们顿挫起伏的笔端,在艺术家们造景造境的画图上,在我们寻美的路途中。美,更在我们心里……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张江舟先生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专题讲座
全神贯注的写生现场
张江舟先生取景拍摄扎尕那雪景
采风团艺术家在郎木寺采风留影
海格尔村干部群众欢迎采风团艺术家、敬献哈达并合影
导师躬身示范 学生专注观摩
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师生甘南采风团在桑科草原合影
草原拍摄搜集素材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