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的资助及其担当

2017-11-21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家网|0
434次浏览
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运行机制、资助效果、作品质量等等,一直是国内艺术界关注的话题。为此,2017年5月以来,由国家艺术基金主办的“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巡回展先后在张家口、杭州、重庆等地举行,截至到今年9月,该展览在国内进行了13次巡展。此次展出的主要是“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优秀作品,而“青年艺术人才的资助”是国家艺术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巡回展是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以自己的实际作为回应了国内外文化界和全国艺术观众对它的期待和关注。

 

就展览效果来说,这种回应是圆满的,它显示了纳税人的资金得到了尊重和有效的利用。这种圆满,有两点极为重要。一方面,展览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和价值追求,显示出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在完成国家资助艺术的使命与对国家优质文化提升的强大执行力,这值得欣慰与鼓舞。另一方面,由国家艺术基金主导的大规模全国巡展,又是对“资助作品”这一庞大国家资源进行盘活,使之进入民众艺术生活,进而提升传统文化大国现代民众的艺术素养,应该为他们点赞。

 

资助效果的显现与巡回展的成功,显示了成立近4年的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迅速寻找到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资助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为“双轮资助模式”,一边不断寻觅资助代表国家形象的优质艺术,另一边则是通过对资助作品的再利用持续不断地致力于民众艺术素养的提升。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资助,旨在挖掘培养一批在中国画、油画、版画、摄影、书法、雕塑、陶艺、传统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优秀青年,通过对他们艺术创作的资助,为国家培育未来艺术生产力,这是该项目的宗旨。所以,如果回到这个项目的初衷,密切关注所展出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两年以来青年人才项目的资助还有完善的空间。在亟需完善的空间里,资助机制、评价模式就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从项目的实际运营来说,资助机制与评价模式是有机整合在一块的。青年项目的资助,大都要进行论证、申报、遴选、验收等过程,而每一个过程都贯穿着一定的评价标准。因而,以什么样的立意、观念、标准参与资助的全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多数参展青年艺术家,为了获得项目的立项将自己的表现视角与对象锁定在历史、文化等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上。实际运行下来,在展览中,我们发现,以宏大历史、文化为权重的评价模式,不利于青年人才项目的实施。

 

艺术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无可置疑,应为当下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但是,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目的,主流价值观塑造的实现方式不应是唯一的。由于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悟,青年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体验参与主流价值的塑造,而不是去不断重复他们老师辈的方式。从这点看,这次作品展在“青年”特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寻找既培养参与主流价值建设,实现艺术担当的年轻艺术家,又要找到符合青年艺术家自身成长的面向未来的资助机制,通过他们的方式对重要历史记忆进行视觉展现,从而回应当下艺术建设的重大关切,达到向观众传递正能量之目的。

 

相反,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则是青年艺术家抛弃自己的鲜活的体验方式,像“师父辈”的样子,老到地参与主流价值的叙事。其实,仔细一想,这会带来两个致命误区。青年缺乏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厚重体验,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艺术的温度、历史的厚度、社会的深度,“虚假”取代了真诚,无法满足观众的接受情感,造成国内艺术创作的千篇一律,反而伤害了主流艺术的建设,此为其一。

 

其次,青年艺术家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在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方面缺乏创新,失去表达未来社会的鲜活的语言能力,不利于青年艺术家参与国家未来艺术的发展与建设。众所周知,我们过去有过这样的教训,由于对青年艺术家不够重视,许多青年艺术家转向了西方前卫艺术的创作,然而在国家艺术发展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却失去了一批坚守自我文化价值的艺术家。但是,今天的问题是,有了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平台,我们应回到青年艺术家自我的成才规律上,回到艺术的本性上来,这样才会造就出一批勇担重任的国家级水准的艺术人才。

 

第三,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可贵之处,是在于“面向未来”。“面向未来”,这感觉好像一个空洞语汇,但实际上却鲜活无比、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我国艺术发展的“可见的未来”呢?我想,艺术致力于传统文化大国的现代文化身份的塑造以及引领民众迷人的文化生活,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回答。所以,青年艺术家,应该勇敢地往前看,勇敢地推动艺术的创新,而不是小心谨慎地往后看,为获得项目的暂时性资助,去刻意地迎合、模仿与实践老师辈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

 

显然,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项目的培养,我想,在资助机制上应往青年靠近一点往未来靠近一点。在恒守价值底线的前提下,给予青年艺术家松绑,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语言、方式,真诚大胆去创新去探索。如果这样,青年艺术家就不会再流露出项目完成的焦虑,不会再徘徊于历史的认识盲区与自我情感的错位之中,相反他们会释放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以他们的锐气和创新精神,勇于承担与实践未来能展现我们这个国度的令人尊敬的艺术思想、艺术形式,进而在跨文化语境下向世人展现受人羡慕的文化生活。

 

(作者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784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1548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2050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3286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3414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6947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4826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9366热度

    最新文章

    墨韵驼情 大漠颂歌——甘肃著名画家杨志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墨韵驼情 大漠颂歌——甘肃著名画家杨志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精神万古”,这是刘海粟先生所强调的艺术创作立身所在,在他看来“一切艺术

    2025-07-21

    明澈空静 家山乡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季秀伟先生作品赏析

    明澈空静 家山乡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季秀伟先

    中国的山水绘画里,往往透露着创作者超然世外、蔼然山水而爱好自然的精神内核

    2025-07-18

    线舞立象 墨韵生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陈联喜先生作品赏析

    线舞立象 墨韵生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陈联喜先

    陈联喜先生的人物绘画创作,受到了黄胄、叶浅予等现代画坛先贤的影响,于之“

    2025-07-17

    如何抓主流 促优秀 —在初三复读生大会上的发言

    如何抓主流 促优秀 —在初三复读生大会上的发言

    如何抓主流 促优秀 —在初三复读生大会上的发言

    2025-07-16

    高考成绩与学生资质的关系

    高考成绩与学生资质的关系

    高考成绩与学生资质的关系

    2025-07-16

    回复一位高考复读生的质疑

    回复一位高考复读生的质疑

    回复一位高考复读生的质疑

    2025-07-16

    冲刺复习的着力点

    冲刺复习的着力点

    冲刺复习的着力点

    2025-07-16

    建议举办高考讲座

    建议举办高考讲座

    建议举办高考讲座

    2025-07-16

    对学校教学问题的思考

    对学校教学问题的思考

    对学校教学问题的思考

    2025-07-16

    用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用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用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在成功学校2010—2011 年度

    2025-07-16

    才情纵横 超凡脱俗——读陕西美协理事张杲先生的两幅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才情纵横 超凡脱俗——读陕西美协理事张杲先生的两幅画(《西部

    张杲先生曾拜国画大师石鲁为师,随后又考入中央美院李苦禅工作室,师出名门的

    2025-07-16

    功底扎实 灵气十足——王志平先生人物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读后

    功底扎实 灵气十足——王志平先生人物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

    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必定对客观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感受能力,感受自然的律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