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先生画作《山水诗意图》
早年求学时,听几位老先生谈论近现代画坛名人轶事,时常谈道陈半丁先生与陈师曾、齐白石等画坛大师的交往,与张大千关于“石涛画册”的典故,因此在笔者脑海里有了一些印象。俟至,笔者涉足书画艺术相关工作,翻阅画史、赏读嘉图,也渐渐对半丁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近日,赏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的这幅《山水诗意图》,让笔者有了与陈先生穿越时空对话的机会,倍感幸甚!这幅作品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画面整体以三青参以水墨晕染的冷逸色调为主,统驭强调赋予作品情感色彩;又以线写鲜明的皴擦笔墨,线、墨、色彩组合律动,运构语言绘写山水形象骨气;再有布排得当的画面“留白”,与之自然实像形成对比,近而虚实相应、生生不息,共同营造出初冬时节,山中萧寒荒凉却又怡然自得的山野景象。同时山水相衔、远近呼应、草木点缀、房舍掩映的物象空间陈置充满自然造物的哲理蕴藏,于山水相依、布陈周密,充满古意的意趣营造中,又见陈半丁先生山水简约、疏放之风。
近景处,树叶落尽的三五枯枝虬干杂树,错落横斜于水墨皴染的缓坡之上;与之相对应的丘峦峭壁肌理中,又有草木枝桠密密匝匝的伸出臂膊,大有“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王维《山水论》)之感。而山峦丘壑间,三两茅舍半隐半现、高低建筑其间,更添人气活力。与之相呼应的则是,那山道之上一摇一晃、横担挑水而来的农家田舍郎,使得这几座茅屋建筑的画面安排,更有意义也更显志趣。中景衔接处,有一湾溪涧汇流的小塘,冬日的风雪渐起、山野冷逸、水流渐枯,浅浅的水塘也结上了薄薄的冰层,露出了嶙峋的礁石,又让那灰蓝的冰面,更加枯寂静穆。然而,池边看似枯败但又密密丛丛而生的灌木矮树;以及池塘后边,榆、柳遍植环抱、枝条飞扬罅隙里的村社人家,让原本萧瑟荒芜的自然显出了几分生命涌动的生趣,有了“池塘生春草”“田家少闲人”的诗意“迁想妙得”。远景处,嵯峨险绝、奇峰怪石、群峰阵列为背景,增其画面玄远高古气象。远松蔚蔚、草木成林的山坳之中,又有楼阁、亭台、寺舍古迹可安,不仅让看似“万籁俱静”的图画富于了生机活气,也更让观者与之共鸣共情中,多了一些“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杜甫诗句)穿越时空的艺术遐想。
画家的题跋,更见其师古、运古中,对其创作时身处时局艰险、生活困苦环境,依然充满昂扬斗志,矢志文艺书画的性情表达。“溪山深处野人居,小小帘栊草阁虚。洒面松风吹梦醒,凌霄花落半床书。”,这首出自明初诗人偶桓的《为沈趣庵题画》,尤见画家居于山野草莽荒芜萧瑟,而以山水为友,以松柏为邻的乐观向上,寄情山水、矢志书画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古人图绘山水,一是表达对奇山胜水、天地自然的由衷赞美,另为由山水之美开拓出个人内心的真、善、美。进而人与自然的美景相互映照,折射升华出国人山水画图,从其所绘对象及其个人本体里,蕴藏的天人和谐的审美哲学精神。由此,我们更可见陈半丁先生的这幅《山水诗意图》,山峦纵逸、群木荟蔚处,一座座村舍、古建的人文建筑安排,既是山川灵气聚会之所,更是画家崇尚人文、追求高雅的艺术追求彰显。
梳理陈半丁先生生平笔者还了解到,先生生于晚清光绪年间(1876年),名年,字静山,号半丁,以号行世。花鸟、山水、书法、篆刻兼善,花鸟取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徐渭、陈白阳、八大等一派,山水尤其推崇石涛,但“师古”“运古”的同时,又注重其个性的发挥,往往兼容并蓄,富于古人意趣,又有疏放雅致之风。
半丁先生自幼喜诗文书画,然幼年家贫、少年孤露,十四五岁为谋生计,沦为商贾学徒,开始接触笔墨。20岁时,有幸结识任伯年、吴昌硕等海上名家,后入缶翁门墙,学习书法、篆刻、写意花鸟。期间得老师推荐,向任颐、蒲华学习翎毛、人物、山水,为其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惑之年,入京华与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金北楼等画坛名家交往甚契。金城将其举荐给当时的肃亲王善耆,后善耆曾劝其出仕,不就。陈师曾为其举办展览,缶翁更是亲为其展览“把场”并题写润格,陈半丁一时间名动北京。白石翁自与半丁先生相识,更是对其推崇倍加,还将其三子齐子如拜入半丁先生门下。到京后,曾先后入职北京图书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七七事变”后,坚辞伪职,并刻“强其骨”“不使孽钱”,坚持卖画为生。
建国后积极参与到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当中,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