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塑形 ”道”“器”“互用——简析当代著名中国工笔重彩画家蒋采苹先生绘画创作

立象塑形 ”道”“器”“互用——简析当代著名中国工笔重彩画家蒋采苹先生绘画创作

   2021-07-26 12:04:21   浏览数:


蒋采苹先生画作《
印度婆罗多舞
 
    提到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绘画的创作与教育,我们无法忽视蒋采苹先生在其中所做的贡献。近期《西部成功书画家》将要刊载数幅成功美术馆馆藏蒋采苹先生画作,这让笔者有了赏读其绘画,一探其“工笔重彩”艺术构成和审美韵致的机会。众所周知“工笔重彩”绘画是中国绘画中重要的支脉,实为中国绘画的“原发形态”,更是唐时期中国绘画的主流,而随着文人水墨绘画的出现,才逐渐边缘化成为弱势。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变革,以及时代背景的翻天覆地变化,使得当代的中国“工笔重彩”绘画有了重拾昔日辉煌的可能。当代画界也有了“今正逢新的盛世,中国重彩画的回归与重现绝非偶然”的共识,从事这一美术创作的中青年画家更是何止千万,而蒋采苹先生在主持现代“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教育体系所做的不懈努力,及其在创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理论方向和创作方法功不可没。

    譬如蒋先生“以创作带动技法画材的学习”的教学原则;对创作技法、手段、材料等“器”,服务于绘画精神、境界的“道”的倡导等等,使得当代“中国工笔重彩”绘画体系从“形而下”进入到了“形而上”的更为广阔、更具高度的层面。以成功美术馆馆藏的《印度婆罗多舞》《印度库奇普蒂舞姿》《红雨落香春落魄》等蒋采苹先生作品观之,既有在中国传统矿物质原料等绘画材质及技法上的运用,对画面色调纯粹和色彩构成对比的强调。同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还不乏,对中国传统绘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进而进入道的境界的审美内质的反映。




蒋采苹先生画作《印度库奇普蒂舞姿

   《印度婆罗多舞》中舞者间于灰蓝与靛蓝之间的衣裙,色彩近乎天蓝却又沉着的衣带、珠饰等准确色系呈现,以及头饰、掌心上赭红色的点染,瑰丽华彩但又不失沉稳厚重,整体人物衣饰以蓝为基础的冷色调中又有暖色的着意强调,实为重彩绘画语言的重要反映。于古人重彩的传承中又可见,画家基于时代审美的个人语言风格彰显。再有《印度库奇普蒂舞姿》亦是如此,当然也还有画家在这热烈的印度舞蹈与人物衣饰色调的冷凝沉厚对比反差中,对“舞者”形象的彰显。冷色调为主的服饰在画面上带来的幽深、静谧感,与舞蹈本身的欢快、跃动舞姿所营造的热烈气氛、活泼灵巧的动感,更能凸显出“舞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专注和人与舞蹈融为一体的高妙境界。而这些,都源自与画家对画面对象自身蕴含“印度”文化内蕴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源自于画家与“舞者”精神世界的共鸣。

   而《红雨落香春落魄》又有不同,这幅作品蒋先生所绘是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其文化和精神上又是昆曲本身唱腔的婉转、表演的细腻及词曲典雅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反映。因而画家在戏服色彩的使用上近于粉色的色彩语言,既是与画中“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相得益彰。同时也还有这种偏于“暖色”的色彩语言与戏曲题材、画面人物静婉、典雅内质等等,交织的画面语言矛盾的对比调和中,对画面“红雨落香春落魄,山香一曲女销魂”哀婉圆转、缠绵悱恻艺术内涵的强调。




蒋采苹先生画作《红雨落香春落魄

   蒋采苹先生的“工笔重彩”绘画创作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深层表达,还在于其人物题材绘画上对“舞蹈”的关注。恰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如以上三幅画作,无论什么地域、什么民族的画面对象,其具体的表现形式都是舞蹈。或动感十足、或舒缓温婉,画家所强调的都是有绘画创作的线条、色彩、图式等方法、秩序、规律、节奏,到画面“舞者”身上舒张、起落、旋转所体现的律动音韵、节奏,而这也恰是生命本身出生、生长、死亡,生死荣枯复归于一的高度表现,“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动”,也是宇宙天地的本相。

    因而从这几幅作品来看,蒋采苹先生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体系上,既有技法、材料方面的实践上广为认可的研究成果,又有创意与境界上深入传统文化深层的挖掘与表现。可以说由材质、技法的“器”而画面精神内涵彰显的“道”,由艺术创作的审美主张之“道”而创作手段“器”的相得益彰,已入流转不滞而道器互用的境界。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画家简介:蒋采苹,女,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河南开封。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后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1962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该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工笔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其创作、教学以工笔人物画为主,擅将色粉笔画与工笔画技法融为一体。《摘火把果的姑娘》、《憩》均藏于中国美术馆;《雪》获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一等奖;《三三月之夜》获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银牌奖。作品还为中国画研究院、北京市美协及法国巴黎郭安博物馆收藏。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21号

2021 甘肃新思维广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