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载意 妙在传神——赏读成功美术馆馆藏人物画家杨循先生作品有感

取象载意 妙在传神——赏读成功美术馆馆藏人物画家杨循先生作品有感

   2021-03-03 18:27:30   浏览数:
 
杨循人物作品《会当凌绝顶》
 

    近日成功美术馆馆藏数幅杨循先生人物画作,将在《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笔者观其画中造像,男女老少、古今雅俗尽在其中,形神精妙、各得其韵,不禁想起了《世说新语·巧艺》中顾长康回答别人问题的这样一段话。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何为“阿睹”?六朝俚语也,用我们的今天的白话文,即这里、这个的意思。那么“顾大家”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是否乃敷衍之辞呢?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恰恰是神妙之处,如道之“恍兮惚兮”,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如画图之难以名状的“阿睹”也。

    显然杨循先生的人物绘画创造,在写意的笔墨造型中也得“阿睹”其中三昧。以形写神而形神兼备,妙处即在画家对画中不同形象、不同身份对象人物,“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独有气质神韵、精神世界的反映上。如《会当凌绝顶》一作,巾帻束发、长须美髯,手执书卷坐卧于峰顶崖壁垂松之侧的,不正是一位腹有诗书的文士吗?水墨层叠积染,山石磅礴的体势,天光晦明、烟云起伏而时光流转。自然钟灵毓秀,尽在画作主人公,身眼与心眼的观照之中,同样也在画家与观者的神识世界里。而画家添在人物脸上的寥寥几笔墨线,又使得其神情之中,多了些历经岁月的沧桑。彷如画家所绘者,就是那个经历了“安史之乱”巨变,大唐由盛转衰、沧海桑田,而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眼前虽是浩浩茫茫的大好山河,但也难掩其心中国破家亡之痛,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之苦。


杨循人物作品《清风微觉拂面来

 

    画家杨循于画面人物形象的准确勾写,神韵的精妙拿捏,既有其继承传统上“撮其机要,收彼菁华”,对顾恺之、周昉、粱楷、陈老莲、任伯年等名家笔墨审美的汲取吸收;也更有其深入中国绘画艺术笔墨情致和画面对象或缠绵悱恻、或跌宕起伏、或达观豁达人生的了解体悟。唯有以情观照万物、情涉大千,推己及人、移情其中,才能进入到对象的内部世界,与其同哭同笑、共悲共喜。如杨先生这幅《清风微觉拂面来》,画家以三五株墨竹疏影,一席竹几提壶大碗凉茶的陈设,将夏日酷暑烦闷的画面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有其干笔淡墨线写造型的赤膊袒胸汉子,斜依竹椅、蒲扇趿屐,而情貌之间尽显纳凉时,清风拂面的惬意。其妙处,近乎让观者也彷佛就在其中,炎炎夏日下有几缕微风吹来,好不爽快!

杨循人物作品《蕉荫清音图

    杨循先生的绘画,显然也有吸收书法的书写韵致表现,入其人物造型绘写,而增其势、彰其情的技艺痕迹。如人物服饰衣纹刻画细致,笔迹运行间产生的书法“飞白”效果,表现出衣带随风飘荡的轻盈感,在精神上追求与“吴带当风”相契合。再有画面背景的映衬上,以书法提按顿挫笔意,入大写意、没骨、积水、双钩、设色诸法,并融于一体,既有工整细致的高雅,也有随笔落墨的淡雅。在作品高古而深远的意境传递,人物文气而脱俗的神韵体现上,可谓有妙笔生辉之能也。就《蕉荫清音图》《数杆苍翠拟龙形》二幅而言,前者蕉荫竹影深处,荷塘湖石侧畔,佳人调弦、童子执壶,洒脱的笔墨和意象的造形中,文人雅逸生活刻画的栩栩如生,尽显人文蕴藏的古典之美和郁郁生机的自然之美的调和融汇。后者,以书入画的飞白线写,淡墨晕章的郁郁神采。画家以唐末状元裴说《春日山中竹》诗意入画,画中女子徘徊愁怨的闺阁之哀怨,不仅体现在画家形神兼具的纤纤玉指轻挽,面庞清瘦的形姿之中。画面中清逸朦胧的水墨处理,使得本来嶙峋多姿的奇石在这一刻显得模糊了,根须峭拔、形姿劲挺的葱茏翠竹也只余些虚影在哪里晃荡,反而更能凸显仕女人物身上的东方古典神韵。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杨循先生画作《数杆苍翠拟龙形



画家简历:杨循,四川乐山五通桥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院特聘画师,嘉州画院副院长。作品已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曾在中国美术馆、香港举办联展,大量作品被中外人士和团体收藏。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21号

2021 甘肃新思维广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