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记:刘文西先生是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的高级顾问;因此,我与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也写过先生作品的浅析;今日在先生追悼会召开之际;翻拣出2015年写过的一篇旧文,曾得到他过目且予以指导……旧文再发,谨以
缅怀。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文西先生作品
2012年的9月29日,黄土画派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展览“人民•人民——黄土画派画家作品展”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共展出刘文西、刘大为、杨晓阳、张江舟、王胜利、王有政、崔振宽、郭北平、贺荣敏、郭全忠、戴希斌、陈光健、郭线庐、赵振川等90余位黄土画派名家近年来精品力作300余幅,是黄土画派自2004年成立以来最全面、最重要的一次集中呈现。刘文西教授从1983年开始创作的百米巨幅长卷,现已完成9组长78米、高2.1米,画中人物达185位的《黄土地的主人》也在展览中首次展出。接踵而至的画面展示着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和守护传统本土价值的坚持不言而喻,以一种美学品质的真实存在,讴歌生我养我的皇天后土,谱写出斯土斯人的一曲壮丽华章。整体反映了黄土画派的艺术特征和精神面貌。
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一定会淬炼出杰出的艺术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必定在痛苦和快乐中行进着,用自己三省吾身的赤诚构建着一艘艺术慈航,这艘慈航高扬君子之帆,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驶向心灵的彼岸。首任院长的叱咤风云和长安画派的声誉鹊起,奠定了西安美术学院在新中国不同凡响的艺术地位。刘文西先生在这座西部的艺术殿堂里度过了自己生命的黄金岁月,积淀着爆发的力量。从浙江到古都长安一甲子,期间白云苍狗,感慨系之;岁月峥嵘,回味无穷。
刘文西先生作品《陕北姑娘》
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鲜活艺术主张,是将真切生动的大时代融入到底蕴丰厚的国画里,其实是一场画界革命的发轫。因为旧时代作为雅玩的棋琴书画,显然无法适应当时人民当家作主后的意识形态大环境,苏联巡回画派素描班的开设,因其理论和观念的超前性,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人固有的审美理念,艺术领域的推广和宣传,亟需调整到普通老百姓认知的层面。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书写新中国建设者风采,造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为文艺领域热火朝天的主旋律。于是,长安画派应运而生,名震四方。刘文西先生身处长安画派生发的中心,与“长安六家”朝夕相处,教学相长,受益匪浅;艺术观自然而然受其影响。在上世纪末,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刘文西为了艺术的“承上启下,所立卓尔 ”,亮出了“黄土画派”的猎猎旌旗,并亲手举着这面大旗,以开拓者的大无畏精神,坚定地引领着这支队伍,行走在沟沟峁峁,崛起于中国画坛。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学术宗旨,一批“大气浑朴,既雄且秀”让人难以忘怀的大作佳构层出不穷,杨晓阳、崔振宽、郭全忠、王有政、戴希斌、陈光健、贺荣敏、刘永杰、赵振川等频频获得全国大展奖项,这些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形象美、笔墨美、形式美兼具,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当代人物画、山水画的表现题材和境界,黄河一样的泱泱大气,高原一般的伟岸耿直,造就了这些作品的高度。这群“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的画家,成为当代中国画领域内一匹公认的黑马。
共和国的人物画坛,虽是人才辈出,而刘文西先生以其艺术精神和炉火纯青的技法修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作品造就了其傲视同侪、鲜有比肩的艺术地位。我认为,年龄变化对书画艺术家而言是重要的,它以不断的实践表明,在艺术观念和认识上,更加靠近艺术本质与规律,正是在“返回艺术自身” 的道路上,重新认识了书画是什么?这使得书画家得以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把握艺术与自然、与人、与世界的关系。艺术的高度一定是站在实践的厚度上,实践的厚度总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来积淀。这就是所谓:“贯古通今,同步岁月。”刘文西先生从艺近70年,年高德勋,依然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满腔热血,引领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方向,他的每一次力作亮相,都有着风向标的指针意义。一般而言,当代画派的开拓者皆是学贯古今中西之成,不囿樊笼迭出新意,更需要高屋建瓴通源达变、独树一帜自成法理为前提;将艺术的某种情境发挥到极致。他们无限制范围,和东西碰撞,跟南北对抗,并创造性地既定了一整套的艺术秩序。刘文西历70年修炼熔铸,受益于浙派和海派的笔墨蒙养与启迪、坚实的造型基础来源于苏联美术的学习和巡回画派的影响、敦煌艺术大胆泼辣的色彩和永乐宫壁画出神入化的线条“融”于一炉,遂形成中国画坛上“黄土画派”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共和国陕北农民形象的空白,由此得到完美的填补;其意义不亚于徐蒋;因为刘文西形象质朴、豪情满怀的《祖孙四代》足以比肩《愚公移山》与《流民图》。
刘文西先生以领袖画声名远播,而他的水墨人物力作《黄土地的老人》,让我们再次体悟到“形神兼备,百妙俱臻”的艺术圣境;把陕北山村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秋田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历经沧桑依然坚忍不拔的美妙瞬间著手成春。作为国画来说,线条是造型基础,如同生命线,是国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极其重要的要素,它是那么深广,挖不完的学问,游弋于“线”的世界,让人有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气旷神怡,忘乎所以。越是忘我,越是能提炼出精彩画面中充满意韵味的“线”。“线”是书画艺术的骨骼。线条看似简单,实质最富有变化和灵性,耐人寻味,也最难。写出富有刚性、弹性和韧性的线条并赋予每根线条精神内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非但需要灵性、悟性,也需要厚积薄发的积累,更需要对表现对象的满腔热情。与众不同的线条是国画大家与普通画家最本真的区别。国画强调突出线条笔触,要见笔,笔笔分明,笔中有象,充分显示线条的无穷魅力,这是国画技法的实质。刘文西先生此作运线遒劲,有北碑风采;致力于写,多化古为新;线条的节奏、韵律、力度刚柔相济,简约而不简单,把我们拉到黄土高原那沟壑纵横、浑厚苍茫的皇天后土和远古的人文传说中。一个辛勤劳作几近一生、侧面剪影犹如雕塑,皱纹胡须藏着故事的老农跃然纸上;笔法不拘物形,灵活多变,飘逸潇洒,老到贯气;皴擦时笔笔贯气,刚中涵柔;头像造型结构精准,形态洒脱,羊肚毛巾的些许水墨点缀,外衣肩上的浓墨渲染,让画面神态安恬、清静自然,水墨浓而不烈,淡而不疏,搭配和谐统一。作品纯素而简远,平淡而天真,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哲学思想的熠熠光彩。
纵观当今中国画坛,不少名家高手往往为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先生却不是这样,他也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个甲子艺术生涯的金戈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冶炼着他,但他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目标,这就是还必须“一手伸向世界”。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的更大超越,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生活在哪里,对于艺术家来说很重要。刘文西先生熟悉黄土地、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以诗情画意、独特技法和动态构图,表现这个地域的人民生活,是黄土地上的艺术使者。《黄土地的老人》是他“道绷于中,艺襮于外”自觉文化意识的自然流露,是他守护传统本土价值艺术观的不由自主,是把生命与文化的最大真实,用艺术家的心灵来表现给大众的直观体现,其艺术创作的心性化自我风格是自身血液里流淌的文化本真的生动映像。不言而喻,这正是经典熠熠生辉的内涵价值!
20多年来,刘文西先生坚持不断地深入生活,不断的艰辛创作,先后近百次到陕北采风,速写多达二万余张。他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尤其是革命领袖为题材的作品,普遍受到赞誉,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刘文西为代表的西部艺术家群体,组成实力强大的“黄土画派”,在本世纪中国的美术史上,刘文西和他的“黄土画派”是有一定历史位置的,他的画风影响着西北地区人物画创作,同时也对中国人物画创作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笔下的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坛一绝。正如艺术大师吴作人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为刘文西题词:“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文\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 书画评论员 金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