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6
钟明善作品
编者语:中国书法艺术,是全中华民族的艺术,它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特殊的艺术连接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也寄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情。
采访时间:钟明善书法家日
采 访 人:记者 汪利利
受 访 人:钟明善
记者:书法可以说简,可以说繁。可以简到:一纸、一笔、一墨、一线,也可以繁到包括很多内涵,社会的、自然的、审美的、道义的,您是如何认识书法的?
钟明善: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艺术形式。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归结的话,就是美化汉字的艺术。书法对我意味着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吧。用毛笔和墨,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美,这就是书法的乐趣吧。1983年出版的《中国书法简史》,是我历时五年完成的。在编著这本书法文献时,我通过浏览大量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出版发行的仅几本中国书法史没有一部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我事先读过日本人写的《中国书法史》。我觉得我可以写出跟他不一样的来。一个是在资料的运用上,一个是在观念上。我个人对于中国书法的传统就比较理解。而这里,就有个中国书法文化的根,而这个根是超越时空的。书法文化连接着我们全世界的炎黄子孙,连接着我们的心,连接着我们的情感,连接着我们的审美意识,这点是太可爱了。所以我越研究越觉得这个书法文化太可爱了。
记者:总结您的书法人生,请谈一下您的创作感悟。
钟明善:我从4岁开始写字,但这只是写字,真正有书法意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突然感悟到:书法的审美理念超时空、超阶级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遗传因子之中,弘扬书法实际上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书法所体现的理念,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道和易的思想。我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从研究书法开始,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研究中国书法史的过程中,我临过历代大家大量的篆、隶、楷、行、草书,可以说受益匪浅,然而渐渐地发现在研习传统的过程中尽管收获很大,但往往也为找不到自己的风格而困惑。后来我就反复的写,写了一堆最后都烧掉了。为什么,因为不协调。没有找到那个协调的,就是江郎才尽,就是枯竭了,这是最痛苦的。没有自己的风格,就意味着永远走不出困惑。一次在临一幅古人的作品时,我忽然顿捂,历代大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书写的都是自己的诗文歌赋。我一下子顿悟了:只有将书法的文学性和书法的形式美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后来,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以行草见长。就像小孩长大一样,我是在渐变。所以我在书法创作上,就是自自然然地学习,自自然然地写,吸取了就吸取了。对于我来讲,书法创作是很直接的,写着写着自然地就会有自我。为什么呢?不再刻意追求什么,道法自然,自自然然的东西可能是最好的东西。
记者:请您谈谈书法评价标准有弹性的现象。
钟明善:一、书法评判见仁见智。书法作品评价标准有弹性,主要取决于评判者本身的学术艺术水平。评判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对历代绝大多数文化人公认的典范书法作品认同,有着自己的感性认识。他们见过精品,知道精品的层次和水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评判者要对古代书法理论、审美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认真研究。否则,就不具备书法评判的学术水平和资格。虽说书法评判见仁见智,但假若不是仁者、智者,那只能算门外汉。不过,我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全民的艺术,这种状态下,目前的书法评判者由多种文化内涵层次的人组成。比如,每到春节,家家都要贴春联,这一壮举是世界最大的书法展览,即便是不会写字的观众也能评论,但评判标准有文雅、高低之分,大家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每幅作品都能做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品评。近30年来,我们整个社会的鉴赏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是值得高兴的事情。随着整个国人鉴赏能力的提高,必将会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作的繁荣。我们在鉴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研究传统书法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寻求相对统一的书法鉴赏的共同语言。
二、书法鉴赏包含两个层面。除了具备一定艺术水准的书法家之外,普通百姓和书法爱好者怎样才能敏锐地感知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如何认知、评价、读懂、感受创作者在宣纸上表达出的情绪和理念。其实大家并不必对此感到困惑。书法鉴赏包含两个层面。从字面上讲,书法是我们要研究的客体,作为艺术本体的书法又有多重要素组成。只有相对清晰地认识了书法艺术的多重要素,从各个侧面剖析了作为艺术的书法,才可能进入鉴赏的层面。而从鉴赏角度讲,书法既有真伪问题,也有美丑问题。书法鉴赏的第二个层面是书法艺术的审美课题,首先要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书法审美理念研究,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书法审美观念有很多超越时空的认识,不要被域外的所谓“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主义套住。对历代文化人有共识的书法艺术经典作品有感性认识。鉴赏者的素质构成中心必须要有书法艺术实践。书法鉴赏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标准,就不可能有相对一致的认识。
刊登于神州诗书画报2012年6月8日http://paper.shj888.cn/show.aspx?id=2273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