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五德之禽——山东泰安市美协主席公丕炎答记者问

2013-07-30

文章来源:
729次浏览
   

 

公丕炎主席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记者手记:对于公丕炎先生和他画作仰慕已久,他画笔下的鸡,我也曾多次赏读。今日先生在兰州成功美术馆举办画家日活动才得有幸一见,并接受我的采访。公丕炎画鸡所追求的是一种情趣,是一种表达其思想情感的精神所在。或“闻鸡起舞”,或“一鸣惊人”,或“母子情深”无不将人间百态,人类的感情融入其中,画出了五德之禽的神与行。

    记者:老师,您的花鸟画以“鸡”为题材的较多,您对画鸡似乎有一种挚爱。在这样的题材选择上,您向读者传递怎样的艺术精神内涵?

    公丕炎:我的绘画是从版画开始的,期间在版画上也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到2000年以后,随着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就转向了国画的创作。一开始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山水、花鸟都画一下,慢慢的画的多了,就有了一些条理思路,想要找到自己创作的一个方向。我最终选择了以画鸡的主题花鸟画,这是因为我尤与其相关的丰富生活基础。我是属鸡的,对鸡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意。另外鸡属于大型的鸟,归凤类,是受历代人们所喜欢的。有‘鸡者吉也’、‘鸡鸣富贵’、‘金鸡报晓’等美誉,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鸡是一种传统的表现题材,历代名家辈出。同时也是现代人的美化之物。在实践中,我通过鸡画的创作,在作品中注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使画面富有阳光和朝气,彰显时代的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如‘盛世大吉’、‘吉祥如意’等。这些就是我要传递的艺术精神内涵,要通过画面告诉读画人绘画语言。
 

 

公丕炎画家日作品《盛世吉祥》


    记者:老师,古人在绘画实践和对美学理论的探究中,总结出了公鸡有“五德”,您认为何谓鸡之“五德”,您在绘画中是如何表现公鸡这样的品质的?

     公丕炎: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对鸡特别重视,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在民间还将春节的第一天定为“鸡日”。其实历代的不管是文人画家还是民间百姓都对以鸡的主体物象的花鸟画非常推崇。

    在我的画作中,将“鸡”表现的雄丽威武,尤其是公鸡非常高大。为画好鸡,我曾经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画了许多速写。在构图布局上通过一黑一白、一站一伏、一高一低的对比,体现雄鸡的高大,体现鸡“徳禽”的风范,比如《欲近晓天啼一声》就是表现鸡的信。在鸡的造型上,将鸡的冠画的鲜红,将鸡的爪画的有力,这些都是在体现鸡的“五德”。

    记者:当前画界都在倡导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理论的精神指导,对于绘画的时代精神您如何看待?

    公丕炎:“笔墨当随时代”是许多画家都在竭尽所能要追求的境界,我也不例外。但是我又认为,这是绘画创作中很高的境界,要达到很难。许多年轻画家认为无度夸张变形就是体现时代风貌,还有人认为毫无根据的嫁接甚至胡涂乱抹就是站在时代的浪潮中,我觉得要追求“当随时代”的笔墨精神,首先要有面对自己创作水平的高低的现实,要尊重创作的客观真实性,不要强求;其次要注重创作过程的艺术性和作品的美感,绘画不是闭门造车,要给观者带来愉悦。

    当然,我们还是要追求笔墨对时代风貌的表现,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一切艺术功能并不单是传统的审美特征,还得对现代社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时代不同了,艺术的审美观念在变化,在发展。如何针对新时代的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心理状态和批判意识,这正是我们每个画家的责任。正是我们如何探索、如何去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感受、从生存的现实中去敏锐地抓住新的文化机遇,寻求艺术创新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创作增添实质性的艺术内容,使花鸟画不断开拓新的天地。对于这个问题,而用创新的心态,而不能使用固守的方式死死地照搬古人的创作方式和笔墨标准而不放。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反映时代,跟随时代。

    记者:您认为在“鸡画”的创作中,要注重那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公丕炎:要画出好的作品尊重事实,讲究笔墨,既要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还要有美感,使得大家都能接受,看得懂。就我的创作的经验来看,在鸡的造型上,大胆创新、夸张、醒目、提神、力求与众不同;在笔墨上,追求点、线、面和黑、白、灰、红为主要的形式,突出水墨效果的表现力。力图笔墨简练、精确、劲健,以独特的笔墨表达形式,找到自己所表达的艺术语言;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体现作品的文化内涵,结合文人画的特点,体现诗与画的共存发展,以诗意表达出精神内涵的物象,使主体突出、有思想、有文气,使画面营造一个清新、自然、灵气、完美的感人现场,尽力刻画出吟唱中雄鸡的自信和豪气。

    我认为作为艺术家要画出好的作品,不仅要在艺术上要有高超的技艺水准,最重要的是画家修养层次的提升,要看胸怀。一位深得心源的画家,必是修养深厚之人,必是品性极高之人。(本文作者/神州诗书画报、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574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中国山水画是以“畅神”为主要宗旨,画家在对传统画技法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1857热度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的绘画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

 4件作品 1639热度

祁海峰
祁海峰

祁海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事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省

 1件作品 1731热度

梁占岩
梁占岩

每每赏读到梁占岩先生的画作,我总能感受到隔着时空吹来的魏晋之风,笔笔生发

 1件作品 2786热度

满维起
满维起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诗句)。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满维起

 4件作品 8780热度

张复兴
张复兴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家“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张

 6件作品 10960热度

李明久
李明久

“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故曰神而明之,存

 4件作品 7862热度

最新文章

民俗百态 人中万象——《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子忠民俗人物画赏析

民俗百态 人中万象——《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子忠民俗人物画

民俗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描绘民间百姓生活情状的

2024-12-27

笔撇幽兰 墨彩荷香——《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甘肃女画家张永彩作品赏析

笔撇幽兰 墨彩荷香——《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甘肃女画家张永彩

本网消息 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联袂策划的书画作品宣传介绍

2024-12-26

惟有葵花向日倾——读贾大年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惟有葵花向日倾——读贾大年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现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创作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2024-12-25

笔有烟云意 画作苍莽观——《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赵剑溪先生作品赏析

笔有烟云意 画作苍莽观——《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赵剑

从《西部成功书画家》近期刊载赵剑溪先生的《黄山松云雨霁图》《雨过云山

2024-12-25

云自笔底起 山从纸上生——北京美协原副主席王界山先生山水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云自笔底起 山从纸上生——北京美协原副主席王界山先生山水画作

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笔落而万物生,墨絪蕴而乾坤起。正如南朝王微《叙画》所谓

2024-12-24

身闲诗简淡 心静梦和平——郑坤华先生花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浅说

身闲诗简淡 心静梦和平——郑坤华先生花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

工笔画在宋达到高峰,闽浙一带画家人才辈出。郑坤华先生的画风有着闽地工笔画

2024-12-20

笔如老梅枝 书有纵横意——当代著名书画家何水法先生书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笔如老梅枝 书有纵横意——当代著名书画家何水法先生书作(《西

“书画同源”,如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言:“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

2024-12-20

落笔简括 意象典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山东画家赵长玉写意高士赏析

落笔简括 意象典雅——《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山东画家赵长玉写

善制工笔花木鸟兽的山东画家赵长玉先生,却也偶有简括写意的高士人物即兴之作

2024-12-19

笔有旷达意 逍遥江湖间——《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青年女画家赵倩作品简析

笔有旷达意 逍遥江湖间——《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青年女画家赵

《庄子·人世间》中说:“乘物以游心”。画家的“游心之所在”,既是其创作的

2024-12-18

墨染山川 笔绘云涛——《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王信聪山水画浅赏

墨染山川 笔绘云涛——《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王信聪山水画浅赏

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

2024-12-17

莫令一步作虚行——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东军先生花鸟画有感

莫令一步作虚行——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赵东军先生花鸟画有

赵东军先生的创作,坚持在追求传统写意花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苍劲厚重、清新

2024-12-17

奇峭苍劲发南枝 墨彩作雨浥芙蓉——重庆画家赵毅先生花鸟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简评

奇峭苍劲发南枝 墨彩作雨浥芙蓉——重庆画家赵毅先生花鸟画作(

自然天地的山水、花木、禽鸟、鱼虫万物众相,春荣、夏茂、秋枯、冬藏,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