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冯宜玉
他的画汇聚了民生百态、市井风俗,他的画“亦诗亦史”,他是平民精神世界的描绘者,他是我国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者,他是与马海方先生并称为“北马东赵”的民俗画家赵子忠。近日赵老师作客成功美术馆,举办“赵子忠画家日”活动,记者带你走近赵子忠和他大俗大雅的民俗绘画世界。
赵子忠老师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记者:赵老师,您几十年勤奋耕耘,长期致力于旧市井、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当代风情为题材的民俗风情水墨画的创作中。在对民俗绘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您要追求什么样的绘画精神,在画中表现什么样的味道?
赵子忠:在几十年的民俗题材绘画的创作中,我一直力图将民间的文化,众生百态、贩卒走夫的真实生活状态表现出来。民俗图内涵丰富,既描绘旧时民间的物质、文化水平的落后和贫乏,广大百姓的穷困和无奈,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坚毅以及他们坚强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心态。这是我在绘画中要表现的精神。
我的民俗民风的水墨画,一方面是以典型的画面内容,深刻地展现旧时的一段历史风貌,将民间文化传承下来,另一方面是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将少时美好一些场景表现出来,将原汁原味的市井风物的味道画出来。
赵子忠老师在成功美术馆,现场挥墨作画
记者:赵老师,自2010年起,您的作品先后被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顶级部门收藏,被当国礼馈赠国外贵宾。而且在当今画界也将您和马海方老师并称为民俗画派的“北马东赵”。您能谈谈民俗绘画表现的内涵吗?民俗绘画的意义在哪里?
赵子忠:我画中的一些物象都有深刻的内涵,比如碾子、磨盘这些器物,在历史文物挖掘中发现在周朝就有,千百年来,碾、磨散落于北部大半个中国,为民间碎粮成粉从而做成各种特色食品之必要器具,在近代,又为人民群众拥军抗敌立下了不朽功勋。再比如,“货郎”是人担车推,走村串户,专卖针头线脑、零碎商品的人;“箍辘子”是走街串巷,专修坏损的锅、碗和瓷器的人。
这些都是我童年时所见到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将碾子、磨盘,还有“货郎”、“箍辘子”等典型的民俗物象入画有着很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民俗画的内涵所在,而正是这样的内涵决定了它的意义。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需要我们很好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而民俗画又是民间文化很好的载体,所以这也是我一直钻研于民俗画的重要原因,也是“民俗绘画”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在,它承载着很重要的文化历史使命。
赵子忠老师画作在成功美术馆内展出
记者:老师,“古有《清明上河图》,今有《金周下河图》”,这幅作品描绘了清末时期古城、商埠、周村繁荣富强一派景象。有评论家称您的《下河图》与《清明上河图》是一脉相承的。您能谈谈你这副巨制长卷的情况吗?
赵子忠:我花了五年时间创作了三部长卷,这幅《金周下河图》是其中之一。长30米,宽46公分,画面真实地将清末古城金周村商埠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繁荣景象,将周村300年的历史文化风俗记录下来。画中共出现二千余人,或达官贵人、或三教九流、或贫民乞丐、或文人商贾,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浓郁生活气息。
这幅长卷曾得到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1-10频道专题报道。在中央2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做专题报道时,艺术品投资栏目的专家蔡国声老师对我的这幅作品讲了三点,他说:“第一点:清明上河图,金周下河图一脉相通,第二点:千古流芳,第三点:较高的收藏价值。”后来这幅图在中央电视台录制34集连续剧《旱码头》片头画采用。
周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对故土的热爱使我骨子里流淌的血永远是周村味。小时候的生活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不管是30米长的《古城金周下河图》还是100米长的《童年》,我都是用心去描绘那些市井民俗,高贵的也好,丑陋的也罢,我是写人、写意、写心,更是去写他们的情趣。
赵子忠老师画作在成功美术馆内展出
记者:老师您的画最近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色彩上。之前您更注重水墨清雅,最近的画作色彩更加鲜艳。
赵子忠:是的,最近的画在色彩上做了一些变化。我之前说过,我画的民俗人物画最重要的是将市井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下去。但是观众的审美观念、文化层次、年龄、生活阅历都不尽相同,我做一些色彩上变化,目的还没变,那就是为非物质文化的发扬光大尽点绵薄之力。色彩的变化是让更多的人接受理解民俗文化绘画。水墨画更清雅一些,文人气跟中一些,但达不到生动活泼的效果。做一些色彩上的变化主要是达到“文质相兼,雅俗共赏的效果,让民俗画的受众面更大一些。(校对:金石开)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