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亮作品欣赏
张树伟/文
德亮兄要出一个画集,嘱我写几句话。对于绘画,我是外行,虽然因为工作关系,常常这里那里地看画展,看书坛和画坛热热闹闹地忙碌,但忙碌是他们的,我只是旁观者。私下里也和朋友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但都限于茶余饭后,当真不得。
这次要写下来,对我而言是惶恐的。但因为是面对兄长的画,我倒有些话要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把我和“画”的交流说出来。或许是因为性格原因,我面对他的画时,总有些说点什么的想法,或许是他的画营造了一个我理想中的世界。
看过他的画的人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是来自绘画本身的某种视觉冲击,而是来自我们内心对某种平静生活的向往,它是我们内心的愿望遇到了与之呼应的东西。
王德亮作品欣赏
他所关注的东西看上去似乎很少。我这样说或许是我个人的印象。王德亮擅长山水、人物,尤其长于花鸟。其作品,工笔写意相融合,甚是雅致。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很多时候其实关注的不过是一个书房,或者是一个书桌。在他的画面之外,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双注视的眼睛,安静地看着面前美好的东西,富足而自得。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端坐在阳光明媚的午后,面前是翻开的书卷、插着花的青花瓶子,窗外是奇石、竹子,有风吹过。抛开他的技法不说,他所营造的那些空间,能够让你想到空间之外的东西,这就足够了。在浮躁的时代,大家都忙着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填满画面,生怕你小视了画家的高度。王德亮不是这样,他是一个端坐在茶桌前的朋友,和你共享一个沉默的午后。
从这些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一个安静书桌的向往,而这同样是我们的向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摆出一个这样的书桌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王德亮作品欣赏
我的印象或许是对的,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对“书桌一角”的关注让他赢得了很多赞誉,其作品《儒生本色》等更是入选全国性的大展,以其饱满的构图和文人气质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在这些作品中,你感到的像是一个梦境,一个有勇气从消费时代逃脱出来的、自称为“儒生”的飘浮的梦。在这个梦里,有线装的书、有青花的瓶子、有清白的莲藕以及屏风上的山水和书法。这一切会让人忘记是在看画,画面上浮动的情绪会触动你的心:它让你怅然若失。
在他的世界里,中国传统文化,更确切地说是儒家文化获得了一种更直观的形象。它们以极其细腻、温暖的姿态变成他的描绘对象,变成青花茶杯、紫砂壶、荷叶、蓝色的线装书、宣纸信笺、印章等,这些离我们生活日渐远去的元素突然汇集在一起,突兀地跃入你的视野,让你不得不感叹,不得不追寻。对他而言,他就是要触动你的心,他在平面的宣纸上为我们“雕刻”起立体的文化形象。
王德亮作品欣赏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让人沉重的体验。
它让我们感叹我们曾经拥有的“财富”、品格、气质,让我们感叹今天的肤浅。在文化根系于个体身上日益枯萎的今天,相当多的人从民族历史的创新和传承的长链中脱离出来,变成了文化“浮萍”。
他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无助和焦灼,他甚至不惜在画面上用大量的文化元素来表现自己这种焦灼。这让画面看起来显得有些满,有些让人应接不暇,因而缺乏一点空灵、闲适。他当然有空灵和闲适之作,但空灵和闲适并不是他的追求。他也不肯把自己的画当作一种装饰,装点盛世的浮华。他只是以一个儒生的本色承担自己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正如熟知王德亮的朋友所评价的那样:“观其作品,有时候难免会让人感到些许伤感、怀旧、儒腐,其实不然,这正是他关注的一种情感的真实所在,这正是现代文明在不断进步中所缺乏的一种文化内涵的反观与回视。”
王德亮作品欣赏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一些情绪,比如焦灼或平静,比如伤感或喜悦。在众多的画面形象之外有一扇门,它阻隔那些仅仅把这些作品看作装饰的人进入,或者说进入王德亮的画境需要有特别的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我们内心对“往事”的态度。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往事”逐渐被遗忘的时代,王德亮固执地把它们呈现在画面上,让它们去寻找可以交流的人群。
在王德亮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题款,其书法颇有趣味,那或长或短的文字,是他精心创作或寻找到的,读来,又入一境。对他的画而言,这些飘逸的行楷字如同高士身后的幽兰,和他的画形成一种很贴切的呼应。
德亮兄安于绘画,不善言辞,不事张扬,古道热肠,是标准的山东汉子,是正襟危坐的儒生。
德亮兄画集出版,无以为贺,唯说几句话,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兄长自能画出更多好画。
(作者现供职于中国教育报,青年书画评论家)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