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琦)刘波的山水画,既有女子的精巧细致,又不失男性的磅礴大气,作品中不论是肃穆凝重的峰峦,还是苍茫浑厚的丘壑,无一不各具心意,体现了画家深厚的文化休养和艺术功底。今天就请跟随记者一起探寻刘波的山水画世界。

刘波作品现场拍摄
采访者:张琦
受访者:刘波
采访时间:2012年3月22日
记者:人们常说境界是山水画的本质追求和品格体现,您是如何表现出山水画的境界呢?
刘波:唐代大画家张璪论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简言之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李可染先生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更明确认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神韵。境界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空旷清冷、萧疏意远、泼辣豪迈、舒坦通达、圆融厚朴……都是境界。潘天寿先生有道:“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
山水画是由自然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山水画意境的生发源于我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基础是有良好修养 ,通过构图与笔墨来表现出来: 首先必须做到意在笔先,成竹在胸;二是营造意境,气韵生动;三是经营位置,讲究构图,根据画面需要布局,做到虚实、疏密、呼应、藏露、开合等对立统一关系,把自然与情感通过笔墨关系融合在一起,使欣赏者有如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
刘波作品欣赏
记者:从事山水画的女画家比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您在女山水画家中更是独树一帜,您认为从女性的角度,如何如更好的把握山水画?
刘波:您过讲了 ,山水画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就坚定的走下去。女人要克服自然的原因,扬长避短,把柔美、秀美与阳刚、大气很好结合起来,使作品形神兼备。因为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所以每年我都要到大自然中写生,以使作者与欣赏者共同身临其境,感受可游可居之境界,达到怡神畅神的目的。齐白石先生指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通过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总而言之,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
刘波作品欣赏
记者:在您看来,山水画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呢?
刘波:山水画在宋朝是达到顶峰,代表画家李成范宽,及南宋四家,而在清朝逐渐衰退,主要是因为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而清朝的复古之风,笔笔讲来源,笔笔无性情,一味拘古泥古,固步自封,导致山水画逐渐没落。四王最推崇的就是元四家,特别是黄公望,黄公望的山水对于宋代山水而言是创新,他的山水笔墨清润,意境简远,开启了中国新山水画的纪元。但黄公望的山水都是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真切感受,是发乎情而流笔端,四王的山水完全是技法上的重复,没有任何个人切实情感,虽然清代石涛的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可谓振聋发聩之音!只可惜他所力求的新风格山水画,不被主流艺术所认同。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李可染等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及个性的艺术风格,所以山水画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
记者:您是怎样在画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呢?
刘波:绘画是门视觉艺术,既要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又要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意境要借助形象表达出来,我认为通过笔墨传达出作品中美好境界就是我的真实情感体验,需要通过欣赏者来感受体验。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