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4
2月1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2012年工作会议在兰州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美术界盛会。连日来,参会代表热议中国美术事业的今天和明天,并为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塑造国家美术形象”等议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期间,本报记者追踪采访了尹石、于云涛、张碧伟、唐明珍、陈毅刚、杨家永等多位艺术名家,请他们就有关美术发展的多个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尹石:神州诗书画报越办越好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协秘书长尹石
本报记者:请谈谈这次201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会议在甘肃兰州召开您的一些看法?
尹石: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外界的影响很大,覆盖面也很广。美术界这是第一次到西部,到甘肃。中国美术家协会这次工作会议有三个第一:1、全国性的高端的美术工作会议第一次到西部,到兰州。2、第一次由省级一把手亲自接待,亲自参加会议,并如此高度重视美术文化事业。3、全国大多数的书画家第一次到兰州,到这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所以这次会议对甘肃美术事业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刘大为主席也说道:“甘肃是每个艺术工作者期望朝圣的地方。”这就说明了,此次中国美协工作会议的重要性及对甘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老师您之前就和我们《神州诗书画报》合作,那么这次您参观了我们成功美术馆,有什么样的感受?
尹石:现在的《神州诗书画报》越办越好,而且在全国的认知度也越来越受关注。这次你们美术馆能有这么多全国代表性的书法家的作品,这是你们领导的智慧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的成果。《神州诗书画报》和成功美术馆这样的报纸平台和实体展览馆的配合发展,模式很好,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前景很广阔。其次,以“诗书画”这样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做一份艺术媒体,也是很新颖的。自古诗书画为一体,所以你们以“诗书画”为宗旨来做文化艺术,是在经济发展的当下提倡中国文人画的精粹。
本报记者:老师您对兰州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尹石: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质朴善良、单纯,山水景象浑厚、博大,很有西北的气势。兰州这座城市建造得很紧凑,在黄河的两岸相对而立。兰州也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我来看,兰州就是架在黄河之上的明珠。
于云涛:甘肃美术定会更上层楼
中国美协理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家协会主席于云涛
本报记者:您认为重大历史题材应该作为美术界的重点内容来表现在作品中吗?
于云涛:重大历史题材是指在社会上、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应该体现在美术作品当中的。作为从事美术创作的画家,就应该把社会现象、重大历史题材表现在作品当中。但是,这也需要根据画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报记者:请您谈谈对甘肃美术的展望?
于云涛:甘肃自古以来在美术界就有一定的地位。甘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她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有着很好的文化传统。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甘肃的美术一定会再上一层楼。要让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地发挥,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艺术道路。
本报记者:请您谈一谈新疆兵团美协的发展情况?
于云涛:新疆兵团美术在历史上有着很辉煌的历史。解放后兵团有一批军垦画家,以生活为基础,创作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美术作品,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和北大荒的版画齐名。现在兵团书画家早就融入全国美术大军,为新疆的经济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兵团美术家战斗力强、是一支能奉献、非常纯洁的队伍,感谢中国美协和各省美协对兵团美术工作者的关爱!
张碧伟:加强交流 相互提高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张碧伟
本报记者:请您谈一下参加这次在兰州召开的中美协年会的感受?
张碧伟:这次参加2012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年会,感受比较深刻。中国美协去年的工作做得好。围绕工作大局,围绕建党90周年,围绕几个重要的主题,整个中国美术界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采风、创作、展览活动。我们围绕建党90周年的主题,围绕青年美术家的培养等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云南省美协负责筹办刘大为带队的“中国著名画家澜沧江——湄公河写生”,还通过组织中国画名家赴越南、柬埔寨、泰国采风、写生,开拓了视野、交流了文化、建立了感情。创作作品还举办了“中国著名画家湄公河首次写生展”。
今年的工作,听了刘大为主席的八条意见和建议,还有吴长江主席总结工作报告上提出10条今年的工作要求。今年的工作政策性、专业性要求更强、更严格。今年的工作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第一,确立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随即又召开了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国文学艺术界和艺术家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指引下,积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前提下,开展工作有政策指引、有创作底气。今年又要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好背景,将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第二,今年整个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专业性更强、标准更高。要开展大的创作、采风、展览活动,有以“5·23”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为主题的创作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求全国的美术家用最高的专业水平围绕这些活动开展创作,参加展览。比如说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中国工笔画展、“锦绣中原”中国画作品展、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还有“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将近有9个大展。要求专业性创作水平比较高,其次对培养新人、推出新人搭建了较好的平台。这对于我们每个省区,特别是象云南省这样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相对比较少的地方,是一种机会。现在云南的美术创作、展览、人才成长环境跟全国的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在会议上给中国美术家协会提了四点建议,希望以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一些大的活动(国家级的)多放在云南,多关心、多支持云南美术工作。今年部署的第七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展览是在新疆举办,实际上以前我们云南举办过第五届西部大地情展览。那次展览培养了一大批云南的中青年画家。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云南举办各个画种的高规格展览,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在云南培养出大批中青年新一代美术家。
今天中国美协已经采纳了我的一条建议,这说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重视,这同时为我们做好云南美术工作增添了一份信心。所以说,回来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现在已经部署了到楚雄州召开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的工作年会的安排。要把中国美术家协会部署的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召集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设计等专业艺委会,动员会员集中力量,围绕主题开展创作、采风活动。结合今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工作部署,提出自己的工作意见和计划,要通过组织活动培养新人,鼓励成名成家,以团队的力量推动创作创新,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让云南美术在中国美术界有一定的位置和地位。
唐明珍:艺术来源于生活
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唐明珍
本报记者: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有何区别?
唐明珍:西方油画进入中国已有100年之久,最早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在油画方面和教育方面都有所影响。我们刚引入西方油画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特色,直到文革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油画才慢慢融入了许多民俗,逐渐地有了自己的特色,手法上也越来越趋于成熟,有一大批作品甚至注入了地域特色。在本质上,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是没有区别的,但是,随着不断地研究、探索与发展,中国油画已具有中国特色。我觉得西部的风土人情很适合创作,因为西北的景象表现在作品里面显得苍凉、厚重,恢弘,很适合表达。
本报记者:您怎么认识油画民族化这个问题?
唐明珍:目前,中国的油画已经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已经有民族化的迹象了,油画里面应该考虑中国画元素的加入。油画民族化,应该在两个方面要突破,一在内容方面,加入民族风情的元素,让作品充满民族味道;二在技法方面,加入国画和书法的线条元素。油画民族化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您的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唐明珍:我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都市女性,这与我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一直在城市生活,对城市比较熟悉,就描绘一些城市生活。从1994年开始,我就开始创作“都市系列”,塑造城市女性的形象。我是一个比较崇尚完美、追求完美的人。我希望将一切都完美化。
本报记者:您认为成功美术馆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艺术家服务?
唐明珍:我去了成功美术馆,觉得很不错。甘肃的文化氛围本来就比较浓厚,成功美术馆对于艺术家是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你们可以让形式更为丰富一些,可以联系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来做个展,可以试着搞搞笔会之类的活动。
陈毅刚:油画的发展前景向好
广西美协秘书长陈毅刚
本报记者: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油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毅刚: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太合适、不科学。中国的油画已经上百年了,各方面也都慢慢完善了。这个说法可能也是针对一个方面来提的,所以我觉得比较狭隘。中国的油画市场,相对于国画而言,不是太好。但是从现在的态势看,不管是价位还是名家拍卖,势态都很好。我觉得油画在中国越来越被接受,从未来的角度说,应该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作为一个油画家是这样认为的。看到一些活动、展览,感觉油画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本报记者:谈谈您对刚刚结束的美协工作会上吴长江老师报告的感受,以及广西美协的近期规划?
陈毅刚:吴长江的报告很好,报告本身对美协去年的各种展览、活动,总结得非常详细,对2012年的计划也做得非常好。可以看出,美协对美术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美协的重要性也可以体现出来了。我们广西美协也会在中美协的指导下,开展各方面有意义的活动。广西美协近期有2个比较重要的工作,一个就是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的工程,要出画册、做展览。另外就是对扶持年轻画家方面开展一些活动,包括研讨会、创作委员会会议、青年画家的邀请展以及初步和甘肃省美协做了沟通,适当的时候进行双方交流、采风等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杨家永:敦煌文化是精神的象征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双年展办公室主任杨家永
本报记者:您怎么看待敦煌文化的发展?
杨家永: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敦煌莫高窟壁画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是现代美术发展的启蒙地。敦煌,是众多艺术家向往的地方,敦煌文化是精神的象征,她充满着艺术的光芒,敦煌文化的发展,就是精神文化的发展。许多艺术家都会到敦煌去临摹壁画、学习造型、感受艺术。张大千当年去了敦煌,欣赏和吸收了敦煌文化后,他的创作风格有了一个大的转型,留下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次中国美协会议选择在甘肃举办,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大力提倡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同时倡导阳刚与柔美并存的健康的文化格调。
本报记者:您谈谈此次美协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杨家永:此次会议的召开,让众多艺术家齐集甘肃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共同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应该值得高兴的。此次会议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新的一年工作的规划,对促进甘肃文化发展也是个良好的开端。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