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建方给成功美术馆题词
本报讯(记者 汪利利)每个书法创作者对于书法的执着追求,都源自与某个时刻传统只是在内心的触碰。随着年龄渐长,对于知识、对于传统的艺术的追求也就愈加的深厚。书法,从古至今,传承者千百年的中华文明,积淀着多少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勤劳结晶。书法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汲养。成功美术馆2月22日带您走进柴建方的书法世界。
采访者:汪利利
被采访者:柴建方
采访日期:2012年2月13日

记者:柴老师,1958年到宁夏,您是在那个时候对书法产生兴趣的吗?老师的书法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柴建方:我是支援大西北建设时随父母来到西北这边,第一次到大西北来很兴奋,尤其第一次看见“黄河”那种心情很激动。看着黄河的流动,感觉那就是一种文化的的流动。我很早就有练习书法的,随父母到西北来我将砚台、毛笔、字帖等一起带来西北,每天都坚持练习书法。那时候学习不是很有目的性的,到十岁我自觉的开始学习书法,也没有其他的想法。那时候的人们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写春联贴到房门上,当时父母让我写,我写不上,结果父母批评了我。后来我就把每户家门上的春联抄在小本上,一遍遍的练习,“写春联”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第一次对知识有了好奇的心理。再后来,上学遇到了一个老师,对书法、字体的认识都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就苦心练习,一年,我就可以写春联了。
我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到59年,上初中了,有了第一次展览,就是我们县上举办的“国庆10周年书法展”,学校老师推荐我参加。后来我去看了展览,那真是一看就觉得我这书法还很远,有好多自我也不认识,有各种的字体,那次展览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是这样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位书法老师胡公石。他对我的书法知识的启蒙也就从此开始。66年,我和朋友到西安,看了碑林,就是这样我在西安的碑林待了整整十天,在那里面学习,临摹。我对书法艺术的博大有了更好的了解。

记者:书法作品向人们展示一种什么样的内容和主题?
柴建方: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文明艺术的辉煌文化,书法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重要的内容。古代的书法很有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法的实用性逐渐的被一些新型的电子产品所替代。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书法的艺术性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人文的审美,和精神追求。在书法的内容上她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积淀下来优秀文化,是后来人在一代一代的书法发展长河中传承传统,加以创新的书法艺术。给人精神,情趣,思想上的一种纯净。书法主体的表达在他的内容上也有展现,书法的主题,是书法创作者文学修养、知识、内涵精神的表达。也是文化知识的一种体现。

记者:当代书法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着什么不足和隐忧?如何面对?
柴建方:书法艺术的传统很深厚,积淀很深。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中,书法也在发展中传承和创新。新时代的书法艺术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与传统艺术对话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家长和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文化无国界,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并更深的学习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或是国画艺术。咱们国家教育部也积极督促学校开设书法课堂,加深对从传统艺术的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现在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学习的硬件、软件都很齐全。书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非常广阔的。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