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翔:艺术批评的目的

2012-04-13

文章来源:
806次浏览

       老是看到网上许多文章在鼓噪,说中国缺乏真正意义的艺术批评,一曰缺乏中国艺术自身发展逻辑所建立相应的批评方法论,二曰批评家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批评精神。近段时间一直在读陆兴华先生的《哲学当务之急——当代法国思想六问》和《当代艺术做什么》等书籍,联想到艺术批评是以哲学的、社会学的和文化学的理论为依据对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地分析评判这一学界观点,因此对艺术批评的目的和意义有了一些思考。在笔者看来,那种认为艺术批评在于阐释艺术作品之于艺术史、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论断不免过于宏大,离我们实际操作的艺术批评毕竟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中国当下的艺术批评而言,艺术家和普通民众面对的艺术现象和由此出现的艺术现实问题远比建构本土化的艺术批评体系要重要的多,解决艺术创作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我们知道,同样对于艺术批评,海德格尔、夏皮罗和德里达三人分别以凡·高作品《农妇的鞋》出发,从自己需要的研究目的和视角出发,却得出了迥异的结果:海德格尔是把《农妇的鞋》这幅画当画看,并不在乎凡·高画了什么鞋、什么人的鞋或者鞋是什么,他想知道的是那正存在着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他想在画中看到那些本真的物、揭开表面之后仍留下的本质的东西,即凡·高是如何用画来画出画的;(德里达《绘画的真理》)而夏皮罗则像一切艺术史教授一样,专注于零碎的细节考证,认为海德格尔看到的根本不是农妇的鞋,而是城里人凡·高的鞋,他只将作品当作作品,把画当成物和对象进行考据,他是对鞋背后的个人历史和社会经济学感兴趣;德里达则站在海德格尔和夏皮罗之间调解说,鞋是画的寓言,鞋的真理不是鞋,鞋自己是在走向真理的途中成鞋的。

  上述三人研究与批评的分歧结果或许会让我们迷惑起来,甚至会质疑艺术批评到底何为?笔者认为这取决于进行艺术批评背后的写作者,他是通过艺术批评的方式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他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仅批评艺术作品本身出现的问题还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情趣?还是通过艺术作品发现了什么其它方面的问题,乃至像哲学家们一样仅仅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引子,去探求隐藏在作品后面以及物象背后存在的东西,如果从这个意义来看的话,艺术批评还真不是为作品而批评进行的表面意义上的"艺术批评"!

  当然,当我们尚没有完全弄清楚艺术批评到底要指向什么样的目的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批评家没在做些什么事。目前,许多批评家乐此不疲地通过学习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方法论,并借用这些西方艺术批评知识嫁接到中国当下的艺术批评活动中,把中国当下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批评活动当成一种试验场,来试图建立中国本土化的艺术批评方法,这种宏愿和精神无可厚非。然而让笔者质疑的是这种嫁接的方式与批评方法是否适用?即使从生物学的常识来看,不是任何物种之间都可以进行嫁接的,只有同种属性的植物或动物才不会出现排异性的。笔者认为文化的某种属性亦理应如此,毕竟文化产生的语境不一样,而且就某个特定社会、历史时期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作现象或艺术作品,如果套用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某种理论或批评方法来释疑问题,是不是也会出现不合时宜的排异性,这种嫁接方式会不会觉得过于张冠李戴了呢?

  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称为艺术批评的文章,作品在其中起到的恐怕仅仅只是一个引子的作用,它根本不是艺术批评的目的和重心所在,作品引发的其它非艺术问题却是他研讨的重点。这样,作品成为他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是往往在大篇幅的引证博论过程中,嫁接的理论与运用的方法在说辞表述上往往牵强附会,甚至和该艺术作品一点关系都没有。两种文化语境下的概念、逻辑和思维混杂交织在一起,引证的西方文化理论概念与说辞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存在或实现,结果导致所谈的东西观点模糊、论据混乱,不知所云,其批评显得苍白无力。当然这种滑稽的研究结果与批评方式近年来早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彭德先生不仅提出了中式批评,还在近日连续发表了博文《中文写作与中式思维有意义吗》和《中文写作与中式思维再议》,他认为中式批评"如同中国文化有中餐、中医、中国画和中国戏剧一样。中式批评的主要特征:玄、全、恬、散、短。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再生资源,中式批评是借用者的起点,也是脱出中式、西式和中西混合式评论的前提。"(彭德《中式批评》见《江苏画刊》1998年第7期)而"中文写作同西文写作的区别,在于中文侧重表形而西文表音。……用中文写作,至少对艺术有启发。"并认为"中文体现的潜势法则与英文体现的优势法则,不会固定不变。中文的价值在网络时代将逐渐显示出来。中文和英文及其相关思维的未来价值,如同聋子的超常视觉和瞎子的超常听觉,会各领风骚。"这种中式批评和中式写作方法的倡导,虽然按彭德先生所说的是"逆势而行",但却是对唯西批评潮流的一种反拨。

  在笔者看来,优秀的艺术批评不在于是否运用了什么高深的艺术理论以及狐假虎威的艺术批评方法论,而在于在艺术批评中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批评了什么?最为重要的是批评的效能到底如何?正如彭德先生所言"当解构主义把西方思想拆解得不成片断的今天,中国学术界与其前仆后继地续其香火,不如另起炉灶。中国人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或许能为人类的思想方法以致精神境界开辟出新天地,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批评贵在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只有坚持批评的指向性,把握为何而批评的原则,其批评的效能肯定会日见成效,这亦是艺术批评的目的所在。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1075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3265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2368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2252热度

李翔
李翔

李翔先生的古典人物画作体现了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

 2件作品 3570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5768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中国山水画是以“畅神”为主要宗旨,画家在对传统画技法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7566热度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的绘画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

 4件作品 3897热度

最新文章

线墨有致 高原风情——兰州美协副主席朱兆森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线墨有致 高原风情——兰州美协副主席朱兆森先生作品(《西部成

“朱兆森先生师承陇上人物画名家李宝峰先生,其画面人物取象上立足于西部高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感恩昨天 珍惜今天 拥抱明天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感恩昨天 珍惜今天 拥抱明天

真正的成功人,没有抱怨,只有实干,因为我们要拥抱明天!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弘扬成功文化 建设一流名校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弘扬成功文化 建设一流名校

做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仅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实现既定 目标,除满腔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从广义来说,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他( 她) 就注定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关于创办社会尊重的 优质品牌学校新的思考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关于创办社会尊重的 优质品牌学

让我们携手并进,创新发展,不断壮大成功队伍,不断提升成功质量,不断发扬光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戒“ 贪 ”是大智慧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戒“ 贪 ”是大智慧

人生漫漫长河,要与许许多多的诱惑博弈搏斗。人生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大大小小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加强成功文化建设 积淀深厚文化底蕴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加强成功文化建设 积淀深厚文化

加强成功文化建设 积淀深厚文化底蕴 —在兰州成功学校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不做校长 ,就做名师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不做校长 ,就做名师

成功人,如果不做校长,就做名师。而校长和名师都需要在指导班主任岗位历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置好寒假教育作业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置好寒假教育作业

成功小学的孩子今天就要离校了,愉快的假期生活也拉开了序幕。相信 以“假期

2025-04-1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小学的突破口在教育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小学的突破口在教育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小学的突破口在教育

2025-04-17

笔墨浑肆 写意寓兴——《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书画家任冉作品赏析

笔墨浑肆 写意寓兴——《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书画家任冉

 本网消息 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功美术馆,联袂策划的书画作品宣传介

2025-04-16

删繁就简 形神兼备——《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李胜彬先生花鸟画浅识

删繁就简 形神兼备——《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李胜彬先生花鸟画

李胜彬先生花鸟画在坚守中国画色彩观念的同时,用没骨笔墨坚守着花鸟画形神兼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