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二月春风江上来》
(文/成功书画家网、《当代书画家》记者 冯宜玉)
笔者曾多次与刘艳会先生一起探讨他的青绿山水创作,以及对青绿山水的发展、鼎盛与衰落的观点。于此道,二人之间意见相近,几次的采访和探讨于我而言,却也是颇有收获。此次成功书画家网、成功美术馆组织的“工写时代•馆藏工笔画当代作品双线联展”,刘艳会青绿山水画作再次入展。读其作品、思其艺术,笔者情不自禁间以个人对刘艳会先生青绿山水画作的浅见和理解,分享给诸位读者,并以此向大家介绍这位当代实力青年画家,在青绿山水之上的与众不同格调与风骨。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春郊踏歌》
刘艳会先生生长、工作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原大地,而其长期工作、任职的开封,又是北宋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众所周知,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北宋涌现出了众多如郭熙、范宽、张择端、赵佶、王希孟等影响千古的绘画大家,彼时产生的国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千百年来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得以长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自然地受到这种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因此,以笔者揣度,他的青绿山水创作受两宋绘画影响,焉能不大矣?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松声静听》
读刘先生作品,无论是其成名画作《武陵胜景图》、《桃花源卷》、《溪山无尽图》、《湖光山色图》,还是成功美术馆馆藏作品《松声静听》《春郊踏歌》《溪山清幽》,其中峰峦、河流、飞瀑、村落、长桥、栈道、松柏、修竹、车马、舟船、行人、渡者,画面极为丰富,其轮廓勾勒、色彩渲染,气象生动,神理俱足,内蕴丰厚,耐人咀嚼。无论线的勾勒,还是青绿之色的铺陈、晕染、点缀,无不出自两宋大小青绿山水技法的影响。然而刘先生所汲取者,非只以两宋青绿画法为其艺术养分的。他的青绿山水画作,可谓所收者广、所积者厚也!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溪山清幽》
譬如,刘先生在山水程式的营造上,将宋、元、明、清以来的山水意蕴与现实的自然山水相互滋润、融和。从而使其青绿山水,产生了与众不同,而又同时观照自然与社会的画面风格。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溪山叠翠》
以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而论,元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清代其发展日渐式微,真正高水平的画家也越来越少。因此,刘艳会先生在对前人山水技法、格调、气韵的吸收上,非照单全收、笼统继承,而是做了大量的取舍选择工作。如其所言:“造成青绿山水衰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以后的画界在青绿山水的发展上固步自封、泥古不化,缺少创新。在当今时代,如何使传统青绿山水焕发昔日的光彩,是每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应该思考的,我在学画的早期就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就情有独钟,非常喜爱这个画种,看到好的古代青绿山水画就认真品读、仔细体会、研究。我认为当代的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传统,而不应固守传统,应该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
刘艳会先生的青绿山水,从两宋以来青绿诸法上,及其水粉、水彩绘画元素、现实自然山水体悟中,积累了大量绘画物象形体塑造、图式构成等艺术创作元素和笔墨构成技法。同时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性语言、革故鼎新,融入山水绘画时代的艺术内质、精神归宿和气韵流溢。如《武陵胜景图》、《桃花源卷》、《溪山无尽图》等作品,将宦途士子,绝意功名后的精神寄托;将世事纷乱时,远避山野、栖居桃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以洁净清新的水景山色、如诗如画的绝妙境界呈献给了观者。
而这种以水色山景、色调幽雅、意境旷远为载体的文人情怀和诗化画面,正是刘艳会先生对青绿山水绘画,做了现代意识上的革新的结果。这仿佛来自遥远的宋元旷野,宛如诗人王维笔下的“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般的山水,也正穿越时空契合了当下人们内心追求静谧、安详自然山水的渴望,远离喧嚣、远离尘染,绝无繁碌世俗的期盼。这样的山水经过生命哲学的观照而升华为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清新静远的时代山水,即基调高古、富于诗意,又有时代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特色。因此,笔者赏读刘先生画作,反复琢磨盖以“山水笔出两宋,绘画韵归革新”,一吐我胸中快意矣!
画家简历:刘艳会 1963年生,河南省开封市人。现为第十一届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画家,开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