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晓丽笔下的“荷”

2013-05-02

文章来源:
546次浏览
读徐晓丽笔下的“荷”
 
神州诗书画报、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
 

 

徐晓丽参加“九味国香•书画巨擘丝绸之路华夏文明寻根深度采风行动”

 

    第一次接触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晓丽是从她画笔下的“荷”开始。当我看到那由卓然而立的玉荷,塘中的浓翠欲滴的叶,饱满丰硕的莲蓬,和点缀于其间的鸳鸯、雁鹜、游鱼构成的氤氲画图时,已被深深的吸引了,灵魂仿佛已游走于图中景色,如那画中游鱼、枝头蜻蜓般自由自在,她笔下的“荷”让我一见钟情。在有这般的感触中,我觉得到她的画作是可读的,如诗词、如小品散文般,在对其画中一丝一缕的线条,浓淡相宜画面的深入品读中,可寻找与画境、与画者契合的灵魂共鸣。
 

 

徐晓丽作品“鸳鸯戏荷塘”


    品读她众多的荷花作品,我尤其喜爱 “鸳鸯戏荷塘”、“露满荷塘”、“鱼戏绿荷”三幅。这三副作品各有特点,“鸳鸯戏荷塘”,三两株荷花在大片荷丛的衬托下,或娇艳盛开、或含苞未放、或花残风韵存,一对鸳鸯在荷叶遮蔽下嬉戏游水,其亲昵的神态羡煞多少恋人;“露满荷塘”,叶子如绿锦团簇,雨后荷花亭亭玉立,两只水鸟允吸着荷叶上的露珠,如饮琼浆,闲适惬意之感油然而生;“鱼戏绿荷”,整体上虽然荷与游鱼的比例较大,但硕大的荷叶如撑在水中的一把大伞,游鱼嬉戏于“伞下”,悠然自得,又显的无比和谐自然。这三幅作品的创作,在主体物象中点缀以鸳鸯、水鸟、游鱼有画龙点睛之妙,更是画家透过画面追求沉静婉约、自然和谐精神的表达。画家将内心安置于宁静自然地荷丛中,她的精神诉求自然折射其中,女性细腻、安静的特有观察视角一览无余。在徐晓丽的眼中,荷的千姿百态中蕴含着千言万语。荷之初开,如新生希望;荷之繁盛,似勃勃生机;残荷落叶,是沧桑磨难。多年品荷、画荷,徐晓丽不曾厌倦反而愈加痴迷。
 

 

徐晓丽作品“露满荷塘”


    初次见到徐晓丽老师是在前不久结束的“九味国香•书画巨擘丝绸之路华夏文明寻根深度采风行动”的采风活动中,作为随队记者在旅途中与徐老师聊了很多。她告诉我,画荷花最初缘于2004年一个偶然赴四川的机会,在成都的荷花池,看到那一池荷花在碧绿的荷叶间随微风摇曳,荷香扑鼻,那种情景以及那种无以言表的美感深深的震撼了她的心灵。从那时起,开始尝试着用手中的画笔去勾勒荷花的姿态,把荷花最动人的一面展现给观者。

 

 

徐晓丽作品“鱼戏绿荷”

 

    诚然,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过很多的画“荷”名家巨匠,如元代的王冕、清代的八大山人,再诸如近代的潘天寿、齐白石都有“荷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里荷花是一个古老的题材,无论是在诗词,还是在绘画中,都被赋予了出尘离染,清洁无瑕的高洁品格。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在佛教中更是圣洁的象征。若要在这样一个传承千年的绘画物象上,画出新意、画出个性,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唯有迎难而上,才可以推陈出新,画出属于自己的“荷”,徐晓丽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将近十年的各地荷塘写生中,在画荷构图、技法的不断尝试中,她的画笔不停的驰骋在画荷的道路上。而今,终于创出了令同道观之耳目一新,令观者眼前豁然一亮的属于这个新时代女性画家的新面貌荷作。

    绘画实践中,她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一些因素,进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构图上,结合了现代构成的一些美的原素,又加入了传统中国画花鸟的构图模式,成就了现在的图画模式;技法上将潇洒的粗笔写意与精致的工笔勾勒融入一炉,完美结合,粗与细,浓与淡,相容相承,浑然一体;用色上,以大片的绿为主,视觉上逐渐由浓转淡、或由淡转浓,其中营造的朦胧之感极具和谐之美。

    譬如她的《荷塘系列》的画作,在构图上采用突破传统的“斜角”构图,在晕染中则运用工笔的方法,既有浓泼淡、淡泼浓,又有色泼墨、墨泼色,荷叶、荷杆以苦绿染色,以石绿烘托,在她笔下的荷花虽娇柔但不媚俗,画出了荷花的品格与风骨。再如《秋荷系列》,整幅画作绿色色调中,置于前景的荷杆、莲蓬将视觉推出去,逐渐淡化,让人豁然开朗。徐晓丽笔下的荷花,在表现荷花的高洁中,力图追求“工而不工”“写而非写”“工中带写”“写中有工”的效果与技法。在用色上也大胆、从容,画的虽然是秋天的残荷,但通过光晕效果,却使人感到一种残荷的秀美,透过这片荷杆更能体现画面对希望、收获的表达。

    读徐晓丽的荷作品,还隐隐可见工艺设计美的影子,将主要物象荷丛、鱼雁、虫雀置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近景、远景均做虚化处理。观众的视线延伸到哪里,哪里就在观众眼中,可谓“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觉效果良好。这也是她的荷花吸引我,吸引众多观众的重要原因,在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工艺美学的技法和理念,在传统中国画的视觉效果上,又给了观者一个全新的展示,在追逐荷的踪迹中,融入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

   “见自己、见自然、见众生”,我自认为,画画的人总要走过这三个阶段。徐晓丽在自己的逐“荷”历程中,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在艺术追求上,她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画家,她仍然奋力前行,不断地追求、开创一片自己的绘画新天地,我们期盼她能在为画艺道路上 “见自己、见自然、见众生”。
 
    徐晓丽,哈尔滨人,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曾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书籍装帧艺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书籍装帧艺委会委员,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客座教授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545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2454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2358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5365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3576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3389热度

李翔
李翔

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譬如魏晋南北朝谢赫的“应物象

 3件作品 4196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7442热度

最新文章

自然养清气 诗画多逸格——安徽美协副主席周逢俊先生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自然养清气 诗画多逸格——安徽美协副主席周逢俊先生画作(《西

清代大画家龚贤论画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从绘画的创作角

2025-05-22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起步之初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承认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的分量都是很重的。但是创业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在万茗堂体育场的思考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在万茗堂体育场的思考

保守经营,审慎投资。创新进取,志存高远。众志成城,志在成功!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 如何让成功集团活得更健康更精彩更持久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 如何让成功集团活得更健康更精

成功事业是成功人的事业。成功高层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人、培养人、激励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如何让成功大家庭更快乐更幸福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如何让成功大家庭更快乐更幸福

没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就没有行动的坚定和持久。我们的教育、文化和酒店事业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反对弄虚作假 鼓励实事求是——华为企业文化解密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反对弄虚作假 鼓励实事求是——

华为老总任正非说:“我们要鼓励员工及各级干部讲真话 ,真话有正确的、不正

2025-05-21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吸纳优秀教师加盟成功刻不容缓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吸纳优秀教师加盟成功刻不容缓

成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成功人18年实践的结晶,是成功学校正常运转的

2025-05-21

彩绘青春 笔写诗境——中国美协理事崔景哲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彩绘青春 笔写诗境——中国美协理事崔景哲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了解崔景哲先生及其绘画,始于他的“中国红”系列工笔人物绘画。那一个个身着

2025-05-20

得自然之烂漫 写花鸟之真趣——读当代花鸟画家郑瑰玺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有感

得自然之烂漫 写花鸟之真趣——读当代花鸟画家郑瑰玺先生作品(

神会以观、体味以察,而见笔墨“肇自然之性”,绘画“成造化之功”也。用墨

2025-05-19

老辣而野逸 劲挺且坚韧——甘肃美协原主席陈伯希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老辣而野逸 劲挺且坚韧——甘肃美协原主席陈伯希先生作品(“五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丹丹花,即卷丹、天盖百合、虎皮百合之别名也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