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一座“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2019-04-12

文章来源:金投网|0
750次浏览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因其独特的建筑、数量众多的宫藏文物,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布达拉宫:一座“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一座静待唤醒的文史宝库

2019年初,我国计划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随着京、藏两地专家陆续到来,工程进入筹备阶段。

登上布达拉宫德阳夏三排梯,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一间约160平方米的古籍文献库内。

这里就是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前期古籍文献普查登记工作的首个办公点。

布达拉宫:一座“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五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台电子秤、两盏LED补光灯……这里设施简单,工作却意义深远。

“我们将对所有古籍文献进行鉴定,并就近20项内容进行藏、汉双语信息数字化登记。这将填补布达拉宫现有文献数据库诸多方面的信息空白。”工程特邀古籍专家白张说。

布达拉宫典籍浩瀚,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藏民族文史宝库。

据悉,目前布达拉宫在册的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有近4万函,其中包括近3万叶、460多函贝叶经珍品。

这些古籍文献的内容可大致归纳为:经藏、律藏、论藏等三藏典籍;佛本生传记;各语种医药学、史学、戏剧;各类志书、目录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古籍文献保护利用的力度,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宫藏古籍数量巨大,且因遵循传统,分散保存在各灵塔殿及古籍文献库等处,截至目前,布达拉宫管理处只完成了总量约60%的文献登记。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数量到底有多少?这些文献究竟记录了什么?这些疑问都有望在此次工程中找寻到答案。

据了解,摸清家底,做到对宫藏文献数量、等级、内容等心中有数,将对今后古籍文献保护利用起到关键的信息支撑。这是管理处在工程启动前开展文献普查的初衷。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走进布达拉宫西大殿,高悬殿堂正中央的乾隆皇帝御题金匾额“涌莲初地”映入眼帘。顺着大殿东壁一组记录有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记者来到南侧的持明殿。在这里,记者被该殿一整面密密麻麻摆放有古籍文献的“经书墙”所吸引。

布达拉宫:一座“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这面墙的经书架大约高7米、宽43米,里面存放有1405函古籍文献,其中包括公元17世纪用金汁及银汁书写的《甘珠尔》。”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类似这样的珍贵古籍文献还有很多。

“古籍文献的保护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边巴洛桑说,布达拉宫本身就是一个古建筑群,包括古籍文献在内的文物是殿堂陈设的一部分,几百年来,它们几乎原封不动保存至今。

他说,近年来布达拉宫安全消防设施全面升级,古籍文献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然而,粉尘、老鼠及文献自然老化等,仍是管理处面临的棘手难题。

“将古文献一一请出,登记造册,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保存?”边巴洛桑说,此次工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希望这些珍贵古籍都能得到更科学的保护与利用。

据悉,未来十年,工程计划在古籍文献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力争结合现代科技与古文献保护方法,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布达拉宫实际的古籍文献保护利用模式。

走出深闺为人识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中尤为珍贵的是来自古印度等地的贝叶经,其中最早的珍品距今已逾千年。

曾有专家估算,全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函,其中布达拉宫藏量居首。

据介绍,布达拉宫贝叶经中,许多是失传已久的重要梵文原典,具有极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2009年,为更好保护这些珍品,布达拉宫专门设立了贝叶经库房。

“打开贝叶经库房的门,需要三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管理处副处长觉旦说,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为贝叶经库房安装了监控设备等。

目前,这些“书写在树叶上的文明”鲜为人知,游客很难一睹布达拉宫贝叶经真容。

贝叶经仅是布达拉宫数万函古籍文献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虽然管理处文物研究科已整理出版布达拉宫文献系列丛书,但仍有许多古籍文献数百年来束之高阁,从未示人。

为了让更多珍贵的古籍文献“活”起来,据悉,工程将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古文献保护原则,对珍贵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归档展示,让他们走出深闺高阁走近读者,从而解决古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同时,工程还将在数字化保证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基础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工作,让更多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1025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1473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2620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2863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6100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4385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8667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5541热度

最新文章

速写简括 赋象率真——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速写简括 赋象率真——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先生作品(《西

速写,作为一种绘画的语言表现形式,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随着“西学东渐”

2025-07-11

写意寄思 大象传神——《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花鸟画家刁呈健先生作品赏析

写意寄思 大象传神——《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花鸟画家刁呈

譬如《西部成功书画家》近来刊载的这幅《大吉大利》,画家鲜红用彩抟笔

2025-07-10

墨彩恣意 三秦乡情——陕西美协副主席谢辉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墨彩恣意 三秦乡情——陕西美协副主席谢辉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潘天寿先生论画说:“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所以画家反

2025-07-09

风动人定 明心见性——读任焕斌先生的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风动人定 明心见性——读任焕斌先生的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

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是一个被屡屡提及的问题;明心见性,简言

2025-07-08

墨染烟云 笔皴江峡——《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美协理事刘长江先生画作赏析

墨染烟云 笔皴江峡——《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美协理事刘长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的境界,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显出种种色相

2025-07-07

质朴天真 乡情满目——陕西美协顾问梁耘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质朴天真 乡情满目——陕西美协顾问梁耘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

一看到梁耘先生的画作,不用查阅资料就能料定他是陕北黄土高原走出来的

2025-07-04

笔墨翻新样 冰雪寄暖意——当代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笔墨翻新样 冰雪寄暖意——当代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画作(《西部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从何处寻》一文中,引用诗人艾里略的话说:“一个造

2025-07-02

市井生活 趣味盎然——读榆林美协名誉主席惠升碧先生的一幅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市井生活 趣味盎然——读榆林美协名誉主席惠升碧先生的一幅画(

人物画中,有背景不着一笔,令人浮想联翩者;也有配以山水,令画中人旨在林泉

2025-07-01

随彩赋韵  山水铸魂——当代山水画家向中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随彩赋韵 山水铸魂——当代山水画家向中林先生作品(《西部成

向中林先生深晓中国传统山水画“随类赋彩”的精髓,又有现代审美视角的色彩

2025-06-30

写真传神 奇崛高致——西安美院耿建教授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写真传神 奇崛高致——西安美院耿建教授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是近三百年来的中国“思想奇,文奇,书画尤

2025-06-30

工写相兼 雀鸣春醒——《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浙江画家方立行先生作品赏析

工写相兼 雀鸣春醒——《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浙江画家方立行先

方立航先生的这幅《山雀一噪醒江南》以实取象、工写相兼、笔墨周到,又布构寄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