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2019-02-21

文章来源:美术报|0
1065次浏览
原标题: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明  董其昌  燕京八景图册之舫斋候月

中国是个“好古”的国家,“尊古法制”成了一句口头禅。黄宾虹:“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如醇。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画已有水无酒,故淡而无味。”这是绝对的崇古论。米芾《论书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折言光尤可憎恶也。”也是以古为准。宋代郭若虚“论古今优劣”:“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所言正是唐宋之别,一语中的。这是画论中少见的客观评鉴。若以个人为言,传统的儒家教育,总是教人处世要温良恭谦,谦虚是做人的原则。从书画的创作,敢说自己超越古人,史上几乎难得一见,有之“两文敏一大千”。

赵孟頫:“自谓不愧唐人”

书画学习的过程中,取资于往古先贤,求得“古意”,往往被视为能出“新意”。“汲古润今”仍被高举为法门津渡。“汲古润今”,赵孟頫(1254-1322年)的画论,提出“古意”一语。对“古意”的诠释,已非新题。还是列举赵孟頫的自我题辞,以为论述。

赵孟頫自题《双松平远图》:“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巨、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未敢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书其末。”就此,以“至五代荆、关、董、巨、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为“古”。不满近世,跳跃过近世,取法更古的典范,赵孟頫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取古为意,超过时流,进而能胜古否?又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余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更具体的学画经验表述,对学习唐人的成就,赵孟頫相当自负,《人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自题两则,其一:“吾自少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其二:“元贞丙申岁(1236年)作。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己亥(1299年)子昂重题。”自道“自谓不愧唐人”,表示至少能与唐人比肩并席,当然是超越过宋人一代。更进一步,又题:“余自幼好画马,自谓颇尽物之性”。友人郭佑尝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在曹干上。’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

这固然是借他人赠言,却清楚地自许:“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人骑图》拖尾有赵孟頫之弟赵孟籲跋:“当今画马,真得马之性,虽伯时复生不能过也。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八日子俊书。”这句话,或可视为弟代兄言。赵孟頫是见过李公麟(1049-1106年)的《五马图》,有诗:《题李伯时元佑内厩五马图,黄太史书其齿毛》:“五马何翩翩,潇洒秋风前。君王不好武,刍粟饱丰年。朝入阊阖门,暮秣十二闲。雄姿耀朝日,灭没走飞烟。顾盼增意气,群龙戏芝田。骏骨不得朽,托兹书画传。”见过此画,赵孟頫之自许,当是有所自信。

又有赵孟頫自题《红衣罗汉图》:“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庚申岁(1320年)四月一日, 孟頫书。”是画此《红衣罗汉图》,又是自许超过“五代王齐翰”辈。《人骑图》来自学唐人“古意”,画马能与李公麟抗衡,画人物超越五代北宋。古意与新情,字面上是相对的,古意可以生新情,新情借古意表述。“古”所指也未必有一定的时段。赵孟頫之学古,“古”是隔代,或者说,南宋代山水、人物,非他所能满意。单纯地说,风格发展到极致,又重回到转寻更早的源头,所谓“风格循环”。

“自豪”又“自省”的董其昌

后赵孟頫三百年,同样谥号“文敏”的董其昌(1555-1636年),于书画高自标许,更具体地喜与赵孟頫、沈周、文征明对垒。整体的书法史发展,董其昌自豪地说出:“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具体地置身于时代长流,即便是率尔酬应的书写,“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微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董其昌自信是一个变局的引领风骚人物。“虽然余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人三昧。而书法至余,亦复一变。世有明眼者,必能知其解者。”这“亦复一变”,该如何说,有明一代帖学,无非笼罩在赵孟頫及实际科考书写的馆阁体。董其昌的书法以“生”以“润秀”,乃至于“平淡天真”,跳脱了此一传统。当然董书经过清圣祖康熙的钟爱,影响成风,该是他生前所未能料及,却也应验了这句话。“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以语此窍也!”书写用墨,墨沈本以匀整为主,董其昌却注意到书写时从醮墨的由湿到干,再醮墨的整篇变化。

古来论书都重用笔,殊不知笔须托墨,才能留笔迹。怀素《自叙帖》:“初疑轻烟澹古松”、“古瘦漓骊半无墨”、“驰豪骤墨剧奔驷”诸语即是。“多见古人真迹”才能知墨色,而非墨拓本的黑纸白字所能见。董其昌的用墨观点,也开启后来者如王铎(1592-1652年)一辈的书风特色之一。

对董其昌书学的历程研究,已是车载斗量,众所周知,董其昌自述其所以发奋学书:“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这段话,充满着“自豪”又“自省”。

对于赵孟頫,具体地道出:“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相关于“生”与“熟”,董其昌解释:“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因技巧熟练,而有习气的俗。又有相同的说法,“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赵与董,都曾致力于学习李邕(678-74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杂书册》上,董自跋:“学李北海书五十五年矣!初时专习,颇为近之,近复忘其旧学,然时一拟,书亦不落吴兴后也。”又“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这些名言,也一样地充满着“自豪”又“自省”。

董其昌:“恨古人不见我也”

相对于书法、绘画一面,董其昌于赵孟頫并无微词。万历癸未(1583年)见《鹊华秋色图》于项元汴家。董其昌于《鹊华秋色》赞美:“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舍短。亦如书家以肖似古人不能变体为书奴也。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晒画武昌公廨题。其昌。”于跋《宋高宗书七言律诗册》:“思陵书杜少陵诗,赵吴兴补图,乃称二绝。赵画学王摩诘,笔法秀古,使在宋时应诏,当压驹、骕辈,为宗室白眉矣!甲辰六月(1604年)观于西湖画舫。董其昌题。”

于画,董其昌也未必尽信古胜今,也有今胜古之处。故宫藏明顾正谊《云林树石轴》,董为题跋:“仲方此画,自李营丘寒林中悟得,故于迂翁有夺蓝之趣。其昌观于玄赏斋题。”就原画水平所见,疏树修篁顽石,顾自题款也仿倪瓒(1301-1374年)书风。董氏此跋难免为友朋相互揄扬之语。钤印做“太史氏”,当在董氏年四十以后。做于丙申(1596年)的《燕吴八景册》(上海博物馆藏),时年从三十八至四十二,此册有一段重跋,写道:“重一展之,总不脱前人蹊径,俟异时画道成,当作数图以易去,以当忏悔,即余亦未敢自谓技穷耳”。自省之中还是以“道成”自期,“道成”所以独步古今。

早年董氏普遍学习各家,加以阅历丰富,归结出:“画平原师赵大年(活动于1070-1100年),重江迭嶂师江贯道(活动十二世纪初),皴法用董源(十世纪初)麻披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将军(653-718年)《秋江待渡》及郭忠恕(活动十世纪)雪景,李成(916-967年)画有小幅水墨及著名青绿,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再四五年,文(征明1470-1559年)、沈(周1427-1509年)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董其昌试图用来超越前辈的信念,“再四五年,文(征明1470-1559年)、沈(1427-1509年)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妙方是集各家优点而大成的方法。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局部)

万历癸巳(1593年)董其昌在北京见黄公望《富春山居》,万历丙申(1596年)收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于前隔水裱绫,大呼此卷“吾师乎!吾师乎!”

就中何以如此,从实际画技论,以今日能见董其昌曾收藏董源画如《潇湘图》诸作,所见的画法是五代北宋时(十世纪)董源的密实作风,恐非董其昌个人画性与技法所能从容驾御,反而松秀恬和的元四大家画,才真正让董其昌画性都所发挥,尤其是黄公望。就董氏见闻年代序,他是先见王维、赵孟頫、黄公望,后见董源。因此《富春山居图》入董其昌收藏后,能朝夕相随。此卷的笔墨,固然“披麻皴”笔法是“吾家北苑”,然而“墨法”的蒙养,该是给董氏更多的启发与实际应用。董氏自谓“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于画、书,用墨之讲究,故宫藏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题云:“大痴画法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独有高人赵荣禄。赏伊幽意近清标。董玄宰画。”董于幅后又自跋:“余得黄子久所赠陈彦廉画二十幅,(脱一字)及展临,舟行清暇,稍仿其意,以俟披图相印,有合处否?丙辰(1616年)九日毘山道中识。董其昌。”在意于对黄公望“有合处否?”所指虽非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目前也不知《黄子久所赠陈彦廉画》二十幅是何面目,但从本卷的笔墨气息与《富春山居图》比较,并无两样。可见《富春山居图》于董其昌笔墨发展之关键。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董其昌之擅用墨,其得来自黄公望,上两卷所显现的墨“润”可为说明。张庚论述董其昌用墨:“麓台(王原祁)云,董思翁之笔,犹人所能,其用墨之鲜彩,一片清光,奕然动人,仙矣!岂人力所能得而办?”董其昌巨轴《夏木垂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因水墨的交溶,画境爽朗潇洒,生机处处,而这种特征成为董其昌的的特殊风格,然而,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相比对,则知其所来自。

以董其昌之心境,岂能臣伏于人。他颇多与古对话,表现出争胜古人。常为学者引用的是:“余与文太史(征明)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针对着黄公望,董其昌的《江山秋霁》(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董自跋:“黄子久《江山秋霁》似此,常恨古人不见我也。”这用词典故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案例。“(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常叹云:‘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

董其昌在中国山水画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将山水画“墨”之美,表现得淋漓至尽。董其昌也建立了抽像的山水空间之美,如《江山秋霁》即是代表作,难怪,董其昌自信满满的写下“恨古人不见我也”的心情。董不愿当“书奴”,又岂可能当“画奴”。董屡屡高呼“吾家北苑”,但真正的落实于作品上,也是如他自己本相的书法、画法,某某家云云,祇是意有所指,还是自我的董其昌。董氏59岁(1613年)有名的《论书》亲写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他参禅的领悟用之于书法,或者说为他的临古说法。《论书》中写道:“哪咤拆肉还父,拆骨还母,须有父母未生前身,始得楞严八道之义。”要的是自我本相。是以看董书董画都作如是观。

张大千 临《唐杨升峒关蒲雪图》

张大千:“老夫自擅传家笔”

后三百五十年出现了张大千(1899-1983年),一样集书画家、鉴藏家于一身。张大千对其部份收藏,曾有两次著录行世,一是癸未(1943年)之《大风堂书画录》:一是1954年于日本东京出版《大风堂名迹》。

《大风堂名迹》之序言,以自信的口吻写道:“余幼饫庭训;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穷源篆籀。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涉倪黄,莫不心摹手追……其后瞻摩画壁,西陟敦煌……一解纸墨,便别宋元,间橅签贉,即区真赝……世推吾画为五百年之所无,抑知吾之精鉴,足使墨林(1525-1590年)推诚,清标(1620-1691年)却步,仪周(1683-1744年)敛手,虚斋(1864-1949年)降心,五百年间,又岂有第二人哉?”这序文,简略地说到,他个人涉猎的古代名家,宋元以来无所不包,更有古人所未及的魏唐敦煌。此书其后于1978年再版于台北,大千重序此书,又明言收藏的目的是:“挹彼菁华,助我丹青。”他也清楚地表达,以一己的力量网罗前代名迹,要的是为己所用,大千自己是此中豪杰。

历史的累积愈来愈深厚,后来者欲居上,大千的学习是追寻走过历代画家的步伐,来壮大自己,雄心伟志是以“集大成”的理想为志业。

1920至1930年之间所画《二叟赏梅图》,人物的造形应是从任伯年与陈洪绶画风交融得稿。画成时即题:“此画当非任渭长(1823-1857年),辈所能梦见。世无赏音,且以予为妄人矣!掷笔三叹。婉君(1917-?)保之。爰记。”庚辰(1940年)再题,“老莲画出阎立本历代帝王像,上溯六朝,未落宋元人一笔。近见曹望禧造像,益知其源流所自也。”本幅第一题有此自负的口吻,显然是上溯陈老莲(洪绶1599-1652年)的风格,所以说是任渭长,任伯年这一系脉,张大千自认已不为然,因此可以超越任渭长。曹望禧造像是北魏正光六年(525年),正是陈洪绶追随的六朝古风。

1967年画《定林萧散图》题:“龙眠居士有《定林萧散图》,盖为王荆公居金陵定林陵寺所作也。此图见之著录,而墨迹不传,每欲追橅,以目翳为止,近顷目力稍胜,遂想象为此。效龙眠人物者,以赵鸥波(子昂)、张叔厚(?-约1356前)为嫡传,此图虽不能方驾二公,亦未肯与仇、唐作后尘也。丁未春,爰。”画中的王安石(荆公),以李公麟(龙眠)贯有的玉箸篆白描为之,流畅不失工整,这是正宗的白描法,必与古人争胜,自信不输唐寅、仇英,看出大千的自豪。

对于十六世纪所产生的“没骨山水”,张大千更直接对垒于董其昌。《临唐代杨升峒关蒲雪图》指出:“峒关图董其昌临本甚多。”这也说出张大千在此时已注意到这种色彩意农厚的“没骨山水”。本幅与他后来的“没骨山水”更忠实于董其昌或晚明所有的色彩式“杨升山水”,这可见于树干与点叶,基本的山水树石勾勒,还是一般的山水画法,没有他后来画此路风格的强烈敷色。题临此幅《唐杨升峒关蒲雪图》:“青绿没骨出于吾家僧繇,董文敏数临之,此又临文敏者,丁亥(1947年)二月张大千。”左方又题诗一首“华堂一代老宗师,瘦树枯山淡逾宜。谁信峒关蒲雪起,却从绚烂出雄奇。”好一句“却从绚烂出雄奇”。这是对色彩的礼赞。1963年《秋山红树图》题:“精鉴华亭莫漫衿,误将蒲雪许杨升。老夫自擅传家笔,如此秋山得未曾。董文敏盛称杨升《峒关蒲雪图》,而吾家僧繇《秋山红树》,实为没骨之祖。此图约略似之,癸卯(1963年)六月既望。蜀郡张大千爰。”

这首题诗,说出个大千本人对青绿没骨的见解是超越董其昌。1949年作,一样取名《峒关蒲雪图》,画的题款,可以说是大千对青绿没骨山画的总结表白。“此吾家僧繇也,继其法者,唐有杨升,宋有王希孟,元无传焉,明则董玄宰,戏墨之余,时复为之,然非当行。有清三百年遂成绝响,或称新罗能之,实邻自郐,去古弥远。余二十年来,心追手写,冀还旧观,斯冰而后,直至小生,良用自喜。世之鉴者,毋乃愕然而惊,菀尔而笑耶。己丑(1949年)润七月廿七日爰。”得意之色溢于言中,更巧妙的因与张僧繇同姓,引用唐代李阳冰(721-722年)对秦李斯(?-前208年)的篆书继承,自诩成就,视董其昌、华岩(1682-1756年),不足观也。受到董其昌笔下每每说“吾家北苑(董源)”的意念,姓张的大千则是两个:“吾家张大风(飌)”、“吾家僧繇”。唐之“吾家僧繇”,比董之“吾家北苑(董源)”更古了,连追溯祖先也要调侃一番。

张大千的见闻极广,见过张僧繇和杨升的画作或传称的作品,吾人不必置疑,然就今人容易得见的诸作,一是和存世的董其昌《秋山红树》对比,而更令人想起的是敦煌320窟盛唐《日想观》山水,必是大千所熟悉的。董其昌虽云“没骨山水”,画来还见树干有勾勒圈叶,山有皴法,赋彩犹是清雅,张大千更是浓重,直接施朱敷白,涂青抹绿,已然如壁画的重厚,已然非“没骨”一法所局限。

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为世所重,甚至是被认为臻至化境旷古未曾有的自我创作。对此,张氏强调来自唐人王洽(四世纪前半)的泼墨法,《云山图》自题“元章(米芾1501-1107年)衍王洽破墨为落茄,遂开云山一派,房山(高克恭1248-1310年)、方壶(约1301-1378年后)踵之,已成定格。明清六百年来未有越其藩篱,良可叹惜。予乃创意为此,虽难远迈元章,当抗身玄宰。”又是与董其昌对垒。

结语:

清代诗人赵翼(1727-1814),名句(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代有才人出”,“两文敏一大千”隔世交锋,还是如是观。有为者,不必叹“既生瑜何生亮”。

(作者:王耀庭 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原处长)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859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2925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2157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2042热度

李翔
李翔

李翔先生的古典人物画作体现了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

 2件作品 3480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5486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中国山水画是以“畅神”为主要宗旨,画家在对传统画技法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7227热度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的绘画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

 4件作品 3791热度

最新文章

山川墨韵 万象葱茏——当代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山川墨韵 万象葱茏——当代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

2025-04-11

秋色满目 棋乐怡然——当代人物画家马海方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秋色满目 棋乐怡然——当代人物画家马海方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当代人物画家马海方先生,出生于北

2025-04-10

天机流动 音韵叠出——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马兴瑞先生花鸟画有感

天机流动 音韵叠出——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马兴瑞先生花鸟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看十几年前,年过五旬的马兴瑞先生小品花鸟画,体会

2025-04-09

因水造境 襟怀家山——贵州美协原主席杨长槐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浅析

因水造境 襟怀家山——贵州美协原主席杨长槐先生作品(《西部成

宾虹翁《虹庐画谈》中说:“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

2025-04-09

老健古朴 静谧天真——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家安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老健古朴 静谧天真——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家安先生作品(《西部

“宁丑勿媚,宁拙毋巧,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 每每看到何家

2025-04-07

徐悲鸿《负伤之狮》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负伤之狮》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喜欢狮子,也喜欢画狮子,积稿颇多。他认为狮虽为猛兽,然性情和易,他

2025-04-03

在影像洪流中重构艺术史诗——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

在影像洪流中重构艺术史诗——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

综观展厅可以看到,参展艺术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们既

2025-04-03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楼管不是班主任也不是政教老师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楼管不是班主任也不是政教老师

“四严”管理,即严格管理、严而有度、严中有爱和严盯紧抠。这四个“严

2025-04-03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为素质教育树标杆定标准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为素质教育树标杆定标准

成功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人加入,也有人离去。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主

2025-04-03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寄语成功新学年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寄语成功新学年

成功学校创建18年来,全体成功人励精图治,创新拼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2025-04-03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近年来 ,成功学校蓬勃发展 ,优秀的老师特别紧缺 。而这时候 ,政府又

2025-04-03

笔凝岭雄 烘染云生——《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山水画家史伟作品赏析

笔凝岭雄 烘染云生——《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山水画家史伟

史伟先生的这幅六尺整张《晴岭归云》,纵横朴茂、凝涩古拙的皴笔造景,而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