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
潘天寿《耕罢》2017 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1.5893亿元的价格成交,据传为一只艺术品基金竞得
一般性的投资基金很多,其投资管理知识也相对成熟,但艺术品投资基金与其他金融类投资基金的运营规律有很大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艺术品投资是典型的长期投资
艺术品投资是典型的长期投资模式,因为艺术品的保值、增值、再流通过程十分漫长,艺术品市场不是生活必需品市场,其供需关系隐性而微妙,很难预测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再流通的时间和条件。
根据英国铁路工人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基金项目专家推算,一件艺术品实现明显增值的再流通时间需要15年左右,部分艺术品的增值再流通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国内艺术品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可以看到明显增值的艺术品基本遵循了存储期长达10年以上的规律。艺术品投资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来形容并不为过。
世界上有一些艺术品投资的指数发布,梅摩指数被采用的比较多,笔者与梅建平先生交流过,梅摩指数揭示了艺术品增值的规律,年均增值率8%至12%是基本规律,但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个过程,并非短期增值率,要经历一个阶段;二是所谓的艺术品标的物要符合市场需求,并非所有的艺术品都可以做到保值、增值。
笔者与几位书画收藏家做过交流,发现艺术品市场真正的赢家基本都是资深的藏家。耐得住寂寞和真心喜爱艺术品是其共同的品质。反而以“快进快出”为原则的投机者,几乎都没有享受到艺术品增值的真正红利。
一位资深艺术品鉴定家给笔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他的眼力很好,也有机会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一些好的艺术品,但多数情况下会立即略微加价脱手,有几件艺术品被他夫人因喜爱留了下来,30年过去了,夫人留下的几件艺术品都几十倍、几百倍地增值。用这位鉴定家的话说:夫人留下的几件东西获得的利益比自己经手交易的几百件艺术品获得的利益总和还高出很多。这就是艺术品增值的奥秘,艺术品投资是典型的以时间换空间的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封闭期几乎没有超过5年的,“2+1”“3+1”“3+2”模式比比皆是,平均是3年为限,走的是一般性投资基金的路数,这样的封闭期对艺术品投资领域而言是极为可笑的,还别说市场行情不好,即使市场行情好转,3年至5年的封闭期也无济于事。这一点是现有艺术品投资基金难以运营的死穴。
艺术品基金的资金流动补充具有特殊性
目前,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规模都不大,5000万元为多,1亿元的也不少,但基本上没有超过5亿元的,想选择好一点的艺术品标的物,满仓很容易,流动现金就捉襟见肘了。如果市场行情下行,只有被动死等的一条路,行情持续下行,投资基金基本上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熟悉股票操作的人知道,有补仓均衡成本的说法,就是说逢低吸纳,以降低持仓平均成本。艺术品投资也是如此,逢低吸纳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但一般的艺术品投资基金都没有流动性资金补充机制,只能处于僵化经营的局面,特别是高价满仓的基金,根本没有降低持仓成本的回旋余地。
鉴于艺术品投资的长期性规律,以下四类资金适合作为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来源。一是具有良性循环“蓄水池”的养老基金性质的资金,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铁路工人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项目,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量资金流入,即保险类基金及长期信托基金可以满足这种流动性“蓄水池”的资金需求;二是家族理财基金,其性质类似于长期信托基金,可以形成持续闭环艺术品投资理财系统;三是带有公益性质的艺术银行基金,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形成引导艺术品创作方向的社会效益;四是私人理财资金,以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为方向,长期稳定开展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业务,资金要求很高,不能以短期行为干扰资金供应。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多数为短期投资性质的私募基金,少数是信托基金,但都不是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短期回报要求很高,不支撑艺术品投资的长期运营所需的资金保障。
艺术品投资要有闭环合作机制
艺术品投资业务有几个核心问题:买什么?从哪里买?存多久?到哪里卖?
“买什么”是指对投资艺术品标的物的选择,这关系到对保值、升值艺术品的判断,也关系到鉴定和评估,还关系到艺术品的合法来源及确权等问题,牵涉艺术评论、鉴定、评估、市场判断、法律审核等专业服务环节。
“从哪里买”是指在艺术品多种购买渠道中选择可靠的渠道购买艺术品,要考虑艺术品交易记录,也要考虑合法性,还要考虑再交易的顺畅性,这牵涉与渠道的合作和学术专业性的保证以及再交易的连续性问题。
“存多久”是指基金经营者对艺术品标的物保值、增值预期的判断,收藏时间过长会影响基金的良性循环,需要考虑保管成本、场地、安保、保险等系列问题。
“到哪里卖”是指经营者在预计的再交易时间里能够在理想的交易渠道中顺利实现预期的保值、增值交易。这也是艺术品投资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基金的最终目标实现。
以上四个环节牵涉多个业务合作方,最好形成稳定而友好的合作机制,合作伙伴要尽量保持稳定,也要保持适当的多元竞争机制,避免“从一而终”式的僵化合作模式,利益最大化是目标,但也要避免单打独斗和“唯利是图”的无原则运营,不利于形成持续的品质运营路线。良好并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是规避风险的必由之路。
吴冠中 《凡尔赛一角》2011年为山东女商人任春霞以1515万元竞得半月后,在泰山文交所的挂牌价格为2050万元,溢价35%。
艺术品投资活动成本控制极为严格
成本高是一切商业赢利模式的死敌,但艺术品投资本身很难避开高成本问题;因此,控制成本成为艺术品投资基金运营的最大挑战。抛开投资艺术品标的物的高额购买成本不计,咨询费、保管费、保险、展览展示、业务成本都不低。笔者对几家艺术品投资基金做过调查,如果以购买艺术品的总值为基数,各项业务成本都超过15%,这实际上就宣告了投资基本失败。
艺术品市场行情确实会出现出人意料的快速增长情形,部分艺术品有可能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但这种行情难得一遇。基金经营者还是要尽力控制成本,不能把预期置于年增值率12%之上。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普遍存在“双高”问题。一是建仓成本高,建仓的时间多数在2008年至2011年,笔者当时在中国嘉德的秋拍现场发现,基金集体进场“扫货”,多数当代名家的作品均高于估价2倍至3倍的价格成交,虽然引爆了市场行情,但也吞下了高成本持仓的苦果;二是业务成本高,很少有年均成本低于20%的基金,高场地租金、体面的装饰、高薪和花样翻新的活动及保管费,还有的基金有贷款压力,致使几年时间里,高管人员纷纷自愿或不自愿的离职。高成本造成艺术品投资基金一蹶不振。
艺术品投资标的物条件苛刻
作为艺术品投资的常识,切记并非所有的艺术品都具备保值、增值功能。特别是作为投资品的艺术品标的物,更要具备再交易的可能性。什么样的艺术品具有明确的保值、增值功能,可以从人类社会艺术品交易历史过程中寻求经验,如果要概括的话,有四类艺术品值得关注:一是名家精品;二是做工精良的珍稀工艺品;三是具有重要纪念和见证意义的物品;四是珍稀材料艺术品。
上述四类艺术品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市场价值的社会共识性很强,公认有价值是艺术品保值、增值的基础。学术价值和档案价值都有非凡的意义,无论是美术史,还是坊间流行的口碑艺术品都有公认价值的基础。
也有部分基金选择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作为投资标的物,有过成功案例,但风险依然很大,过于冷僻的艺术门类,还是少碰为上。艺术品投资需要考虑再交易的市场需求,过于偏门的艺术品很难完成再流通。
立体造型艺术品是比较世界化的艺术品,在国际文化背景下考虑艺术品的选择是值得称赞的投资方向。当前,国际艺术品市场出现偏向当代艺术的趋势,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很难支撑历史的考验,稳妥投资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品是艺术品投资基金应当选择的道路。艺术品投资不同于艺术品收藏,理性要重于感性。
艺术品投资是专家业务
在艺术品投资领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少数人群开展的游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参与的游戏,其专业性极强。因此,艺术品投资不是规模作业,也不需要大的团队,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小专业团队完成的,但对参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说艺术品投资是专家业务比较恰当。
艺术品投资经营者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可以请经纪人或市场专家协助,但不能迷信经营者的独立判断,国内许多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决策只把专家的意见当作参考,经营者更喜欢独断专行,凭个人喜好投资艺术品,基本上都是失败的投资。
尽管目前行业里还没有解决咨询责任的问题,部分领域里的专家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也有部分滥竽充数的伪专家,但这些都不能否定在艺术品投资领域里专家的作用。咨询责任的问题,政府及行业组织会逐步出台服务标准及规范来制约基金管理者,培养职业道德,市场信用体系也开始逐步建立。
目前,多数艺术品投资基金处于萎靡状态,自2007年开始的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热潮,2008年至2010年,众多基金集中高价建仓,随后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多数基金持重仓苦捱着市场低迷带来的痛苦。但很遗憾,多数人只是抱怨市场环境,而不是痛定思痛,反思艺术品投资的特殊性。如果不清醒认识到艺术品投资的特殊性,还是按以往套路去运营基金,即使赶上艺术品的上涨行情,也难以全身而退。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