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3
汉画包括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器物绘画等,其中数量最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汉代承袭前代的传统和丧葬制度,其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和棺椁上都有雕刻的画像,这些不管处于什么位置上的建筑构件,所刻图像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前所未有。画像石、画像砖的遗存分布很广,以河南和山东、苏北、皖北和鄂北、四川、陕北以及晋西北为中心的主要分布,表现出了地域性中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以画像砖构成的砖室墓,其画像的规模虽不及画像石墓,可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也是汉代绘画一个方面的代表。汉画以其丰富、多样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先秦至汉代的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们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而强盛的汉朝。那时候人们普遍所想,尤其是社会上层和富贵人家,都希望在死后能够享受到和生前一样的富贵生活,更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因此,整个社会弥漫着对于神仙世界的憧憬,直至把这种向往转移到死后的墓室之中。汉代的厚葬之风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其中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今天还原汉代社会的每一个组件,当考古学家和研究工作者将它们拼合到一起之后,人们看到了车马出行、迎宾拜谒、捕鱼田猎、驰逐牧放、纺纱织布、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琴瑟和鸣、六博对弈、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迎来送往、亭台楼阁、门卒侍卫、鱼龙漫衍等;还有贤君明臣、武功勋爵、贞节烈女、殉国先烈等历史故事;另有神仙世界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娲,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三青鸟、九尾狐、玉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与九头人面兽、麒麟、羽人、天神、奇禽异兽等,而承载它们的是形式各不相同的汉代绘画。
画像石和画像砖共同构造了汉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金石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早在东晋末年,戴延之的《西征记》首次记载了山东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和画像。北魏末年,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记载了山东、河南南阳等地的石祠堂和画像。北宋中期以后,一些金石学家刻意收集和著录汉画像,促成了金石学的兴起。到了北宋末年,则出现了“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其30卷的《金石录》对藏品和金石铭刻拓片的论述和考订,开金石学的先河。《金石录》首次著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这一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的武氏祠又称“武梁祠”,是祠堂及其画像的代表。因此,在鲁迅的所好、所藏、所论中也多次提及武氏祠。
汉画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用,既“昭盛德”,又“传既往”。“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纂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这种用绘画表现垂教后世的社会意义,从现世地上的云台和麒麟阁等国家庙宇,到地下墓葬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极致。在神仙世界的表现中,不管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娲这两对主神,还是与他们相关的配置,以及脱离了现实世界的龙、虎、鹿等神奇动物,它们作为助力墓主人升仙的骑乘工具,所表达是汉代社会普遍信奉的死后升仙和理念,以及追求享受仙境生活的愿望。与丧葬制度相关的绘画成了为死后能够得道升仙营造氛围的工具,而这种为了逝者的艺术,也是家属及其生者的观想与冥想对象。
汉画拓片是运用我国古老的传统拓印技艺,将汉代遗存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宣纸和墨汁将其图案清晰地拓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涉及汉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两汉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其形式粗狂雄浑,丰富的符号与图案对于当代美术创作亦有特别的指导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评价“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他收藏有大量汉画拓片,并用以指导新木刻运动,使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篇章。
画像石在制作技法上有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浅浮雕、高浮雕以及透雕等多种方法,有的甚至是多种技法混用,因此,基于它的拓印、收藏及其对于拓印版本的题跋、考释,都是中国独特的学问,也为历代文人和书画家所好。
举全国之力主办一个大规模的汉画拓片展,是中国汉画学会以及全体会员和爱好者的多年愿望,本次得到国家艺术基金和山水美术馆的支持,加上学会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完成了我们的夙愿,成全了中国汉画学会30年发展历史上的又一盛举。中国汉画学会是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创会会长为著名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中国汉画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中国汉画学术研究,联络海内外金石学者和各界研究者,2017年联合滕州汉画像石馆等单位在美国纽约中国艺术馆成功举办“汉画之魂:中国滕州汉画像石拓片展”为中国汉画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中国汉画大展”, 限于条件和可能,未能能包括壁画、帛画、漆画以及各种器物绘画,实在是遗憾。可是,我们必须记住,对于汉代绘画的认识,还需要再沿着战国以来的壁画和帛画的发展方向来看汉代的绘画。除了马王堆帛画之外,汉代的墓室壁画也有丰富的遗存,具有代表性的有西汉中期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壁画、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墓壁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们与画像石、画像砖相互印证和辉映。另外,本次展览还不能包括一些私人藏家的藏品,也是不足之处。
此次“中国汉画大展”是中国汉画学会历经两年的策划,联络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会员单位,精选各地博物馆、汉画馆所藏精品汉画拓片推出的大型展览,展览同期还将进行“卓有成就的汉画研究专家奖”颁奖活动,对14位长期在汉画领域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进行表彰。展览将于4月9日结束,在北京展出后还将赴郑州、贵阳等地进行巡展。
卓有成就的汉画研究专家
表彰名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兴珍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赵超;
山东省文物管理局研究员 蒋英炬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焦德森;
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研究员 黄明兰
南阳市博物馆研究员 闪修山
南阳汉画馆研究员 王建中;
原中国汉画学会理事 高文
四川省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唐长寿;
原中国汉画学会常务理事 唐士欽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员 王恺;
榆林市文物研究所主任 康兰英
原中国汉画学会理事 萧亢达
原中国汉画学会理事 高书林
杭州师范大学汉画艺术研究所所长 黄雅峰
中国汉画学会简介
中国汉画学会是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学会,成立于1989年。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联络有志于汉画研究的海内外学者,开展推动汉画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及学术活动,秉承学术与应用并举、提高与普及互动的宗旨,推动学术研究,推动以汉画为载体的海内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
汉画包括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器物绘画等。其中数量最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两汉时期的墓室、祠堂、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的装饰,它们以其丰富、多样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先秦至汉代的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们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汉代社会的文化遗存,汉画对于研究汉代文化、艺术以及中华远古文明具有极高的价值。
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冯其庸先生,继任会长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森先生,现任会长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先生。在历任会长、副会长、理事和各地会员的积极努力下,学会定期召开理事会和年会;落实文化部社团办对学会工作的各项指示;积极发展会员,健全组织关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络,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协助各地文博单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汉画“走出去”;开展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努力建好自媒体,扩大对外宣传与公共教育。目前学会已发展各地会员逾500人,单位会员34家,其会员中多数为文博、高校系统的汉画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也有部分为基层从事汉画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员。
中国汉画学会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很好解决了建会初期存在的汉画研究队伍分散、各自为阵,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成果多停留于诠释画面的“初加工”状态等问题。目前,阵容扩大,人才辈出,研究提升,成果丰硕,为新时代汉画研究以及汉画的推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以预期未来的中国汉画学会在汉画研究专业领域以及社会推广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