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入画 贵在传情——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李锛教授戏曲人物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以“戏”入画 贵在传情——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李锛教授戏曲人物画作(《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2023-07-06 09:42:29   浏览数:


李锛先生画作
《补天翳日建奇勋》

  国画和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两大重要门类,虽体系不同但其创作手法又颇为相似且能互映相通,均以“写意”性的形式承载,带来丰富的遐想空间。而直接以“戏”入画的国画创作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近现代以来在林风眠、关良、叶浅予等先生的倡导下,“戏曲人物国画”又展现出新的活力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在这一题材上的当代创作,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一批继承先辈经验、创新个人语言的画家不断涌现,风格不同、形式多样的作品层出不穷。笔者近日在《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中,赏读到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李锛教授的《补天翳日建奇勋》《苏三起解》,就是当下既见前人经验传承,又注重创作者个人真实体验,而贵在传情的“戏曲人物”国画佳作代表。

  李锛先生简约质朴的“戏曲人物国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关良先生的影响,属于写意绘画的形式范畴。同时画家本身就是会唱戏的,故而他的笔墨实践,即见其对两种国粹艺术的“写意”共通和相互影响认识,于是以此反映于画面的外相表达和趣韵情志,又见独具个性的样式呈现。

  譬如这幅《补天翳日建奇勋》,取京剧《长坂坡》中第一场故事人物及舞台场景而创作。画面构成上移情入笔而以线造型、用墨渲染的创构,极大发挥了国画线墨语言的表现性和音韵性的赋形呈现。同时又见画家第一人称视角下,对画面所涉“戏曲”人物的深刻认识和场景的笔墨解读强调,及以剧中人物的个性、情感体物得神,故事脉络起伏共鸣共情的饱满情感寄驻。画家简洁却又精炼的线之构架和水墨块面,在虚实相生、由形及神的形象构造中,带来了旌旗招展、身披甲胄、抚翎舞锤的曹军众将蜂拥出场情景营造,还有亮相、云手、紧甲等武将角色舞台出场程式动作的画面远景定格抓取。尤其是作品前景主体人物的塑造,取象率意、笔墨不拘而见“枭雄”曹操白面长髯、志得意满的鲜活形象。脸谱鲜明、灵动传神,翘指撩须、身法生动,可见画家对戏剧人物妆貌服饰、剧幕情节的烂熟于胸。而对象人物动作、神情惟妙惟肖的着意刻画,犹见画家对戏剧中曹操,因“猛将千员雄兵百万军威显,号炮惊天旌旗空中展”,而神完气足的写意强调。




李锛先生画作《苏三起解》

   再有《苏三起解》一幅,手戴锁链、身着罪衣的苏三青衣形象,如泣如诉吟唱诉说她的不幸遭遇;以丑角扮相但内心善良的解差崇公道,一手拄着水火棍,一手夹着沉重的枷锁亦步亦趋而来。从画面中线之疏密徐疾,墨之枯湿浓淡,及墨色兼取又相得益彰的写意性画语给予,到“不惟其形,惟其神也”的人物形象塑造,所构筑的富于想象力的画面舞台空间,还见戏剧和国画超脱时空、以形写神的共同审美体现。这不仅可见画家所呈现于画面中戏曲人物极富象征性的装扮和形姿,亦见解差崇公道外表丑陋但内心慈善的对比反差,及主人公苏三由喜而后忧到生死离别时,反而看开世情洒然吟唱的画外联想,及对当时无比黑暗的社会生活和无比低下的妇女地位的深刻揭示。其中人物瞬间动作、神情的意象化捕捉,以及充满遐想空间的场景营造,在体现戏曲艺术美学特征,及国画审美内质强调上,也更凸显了画家将国画和国剧两种艺术形态,以个人的实践融合所反映的深层审美理趣彰显,及谐和内化运构。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画家简介:李锛,1947年出生,重庆市人。毕业于国立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毕业生作品一等奖。1993年为中国美术学院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研班成员,师从刘国辉先生,获国内访问学者。2003年在巴黎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学习访问三个月。2008—2010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称号,为冯远艺术创作工作室成员。毕业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曾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画教授。中国美协会员、海南省文联委员、省美协理事。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终身享受国家津贴。1997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百杰画家”称号。

  2015年入选文化部、财政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中华史诗】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主创合作作品《李冰父子与都江堰》,长期存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21号

2021 甘肃新思维广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