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项鸿先生作品《源远流长》
笔之驰骋于纸上而万物生发,墨之晕淡于画中而天地氤氲。笔和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媒材载体,也是其富于艺术个性而迥异于他国绘画的重要标致。其形其质不仅能体现东方艺术的人文内涵,也更能反映一个画家主观上的审美趋向和情感抒发。从这个角度审视当代山水画家李项鸿先生的创作实践,既能发现其秉承古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而“阴阳蒸陶,万象错布”一般的审美传统,及于此理论指引下丰饶多样,且运用自如的艺术造物功力实践反映。同时也还见画家心师造化而取象不惑、应物象形的灵动、丰富、传情、言志的笔墨画语呈现,还有哪清新俊秀的山水画境营构表达。
譬如《西部成功书画家》近期刊载作品《源远流长》《漓江烟雨》《溪声悠远》等,笔线起伏折转、灵动劲婉的勾皴,带来层岩叠嶂、山崖险峻的奇峻峰岭形貌;水墨浓淡滃晕、枯润交错的墨迹,呈现烟云浩渺、远峰秀拔的南国嘉山姿容;再有或勾或皴,或泼或染的笔墨交错运用,更见山谷清幽、佳木葱郁、溪瀑秀美的自然山水之美。而这些徐疾动静、粗细长短的丰富线态画语,泼染晕积、浓淡干湿的多样墨色承载,也完全能反映出画家对国画山水传统笔墨认识理解和臻入化境的蕴化能力。
李项鸿先生画作《漓江烟雨》
当然,构织李项鸿先生山水画面的笔墨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其突破固有程式,打破古人皴擦语言陈法,进而寻求契合具体自然山石地貌、溪湖特征实像,所呈现给我们的画语重铸再造。如《源远流长》一作,其山岩石块形廓肌理的画面描绘,有古人披麻、荷叶的线皴印记,也还见斧劈、刮铁等面皴的特征,亦还有豆瓣、米点等点皴语言的反映。但“近取其质”、仔细剖解发现,这也仅仅是形貌上的近似,其气韵神意又多见其对具象自然的考量。如画面中墙垣般耸峙横亘,且层级推叠向远方的峰岭,组合构筑、烘托映衬出溪瀑由远及近奔涌而来、源远流长的山水之景。山石之形、草木之态,因溪水、瀑涧的由远及近、由虚及实的布置,而见崖壁、巨石,山岭、峰岗,坡岸、浅滩,苔草、杂木等丰富的物象呈现,于是也就有了兼具诸法又应形驭笔的丰饶画语反映。尤其是其或正或侧、或挺或婉的线形流动、排叠,水墨互破、恣意生发的墨色运构、铺染,尤能见画家以强烈的主观意识,赋予笔墨之上深彻强烈的情志所托。
还有如《壮乡晓色入画图》一作,画家的笔墨画语运用,呈现出鲜明的画面客观对象的地域特点。譬如山水点景的蕉影、竹林等点、线、面交错融合的艺象呈现,还如既取“界画”之形又有写意神韵的纵横长短笔线建筑的壮乡竹楼村寨,还有大量擦染渗化、晕淡渲染反映的远山晓雾等等。李项鸿先生山水画作笔墨中,取象自然极富地域特点的还有如《漓江烟雨》一作,其皴擦构写、沟壑横斜的近景耸峙挺拔峰峦,与远景侧锋铺笔、水墨块面造化的朦胧远山形成鲜明对比,既见“远山无皴”等山水传统的承传,又贴合漓江峰丛、烟水迷离的自然之象,显然是师法天地、师法传统,进而交合蕴化为画家个人“心源”的笔墨具象体现。
李项鸿先生画作《溪声悠远》
李项鸿先生山水上这种兼及传统经验和自然现实的笔驰墨晕,及不同的线形、迥异的墨迹,还有线墨之间调和运构、辩证统一带来主观音韵美感内质,也还反映在其“远取其势”的画面布陈中。如《源远流长》的峰岭排叠带来的辽阔旷远空间感,山石磊落之实承托源流之虚的美学内蕴。还如《溪声悠远》里,繁复密实皴擦带来的峰谷,葱郁草木妆点的洲汀,静谧闲逸野渡的渔舟,丛林幽深处的三五山居等物象,与水墨轻扫而若云烟似远山的苍莽天际,及大面积留白的水漻湖洼等远景,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构筑的峻山秀水。而这也还见画家体悟“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语)的诗意空间美学观念蕴藏,及付诸于个性山水艺构间的空灵、清澈、静谧、美好的境界反映。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画家简介:李项鸿,著名画家。196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78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班。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大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艺术委员。
李项鸿先生画作《壮乡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