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当代艺术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

格拉斯哥当代艺术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

   2021-01-10 16:30:00   浏览数:
1月1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格拉斯哥美术学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共同主办的“公诸同好:格拉斯哥当代艺术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29位教师的38组作品,包括油画、版画、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和视频。这是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在中国的首次集体亮相,其中包含了两位透纳奖提名者的作品,三位约翰·莫尔奖得主的作品。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成立于1845年,为英国和苏格兰地区最古老的艺术院校,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和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举办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师生展览具有特殊的教学与交流意义,大学城美术馆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国内外校际间文化交流的窗口,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为广州大学城10多所高校的师生提供了观展机会。

 

展览对称空间的非镜像使用

本次展览动用了广美大学城美术馆一楼整层,四个展厅共计近2000平米的展示空间。展览整体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该板块展出了共计来自29名教师的近百件艺术精品,反映出了格拉斯哥美术学院作为名列世界十强艺术设计名校的深厚底蕴;其二为格拉斯哥美术学院79位中国留学生的作品,展示了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作为展览第一部分的教师作品位于一、二号展厅。一号展厅采用了“三进式”的展陈设计,展厅入门靠左以七米长的展墙把空间分隔为二部分,展厅中央的白色矩形盒子继而把整个空间划分为内部的矩形与外部的环形,整个展线由亮到暗,既满足了入口处架上作品的光照强度,也提供了内部影像作品需要较暗的展示空间。

进入展厅大门,首先右边一组来自安妮特·海耶(Annette Heyer)的《Cast影》映入眼帘。移步至内,展线中依次呈现了莱斯利·蓬顿(Lesley Punton)的《遥远是澄清的媒介》《隐藏》《变暗》,罗斯·比雷尔(Ross Birrell)的《克里奥洛》,贝姬·锡克(Becky Šik)的《由想法到宣言1》《由想法到宣言2》,贾斯廷·卡特(Justin Carter)的《秋天》,共计四组影像及影像装置作品,分别从不同的创作手法、关注角度表现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影像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欧洲一流影像作品的状态。

二号厅以内部两个暗室把整个展厅分为入口空间、暗室内的影像空间与外部的环形空间,与一号厅在展陈设计上体现出对称但非镜像的效果。

该展厅包含了两位透纳奖提名艺术家及三位约翰·莫尔奖获奖艺术家的作品。迈克尔·斯塔布斯(Stubbs Michael)在2006年与2008年分别获得约翰·莫尔奖;凯伦·鲁斯顿(Karen Roulstone)在2014年取得该奖项,展出的是油画作品《粒子》系列;阿利斯泰尔·佩恩(Alistair Payne)则于2018摘得此奖。上述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列于展厅不同的墙面从而形成环形展线,与此同时和其它作品在空间、色调上形成配合与协调,相得益彰。

通过美术馆的中庭,则是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格拉斯哥美术学院中国留学生作品展”,展览位于一楼的三、四号展厅。三号厅以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创新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为主包括建筑、交互设计、时装、平面设计、插画、珠宝艺术、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创新设计等多元化的设计种类,四号展厅则以艺术创作为主,包含油画、版画、雕塑、装置、行为、摄影等艺术门类。学生们的作品体现了跨民族、跨文化教育合作的实践探索,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留学生和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教师的共同成长,更实在地感受到了跨国创意教育在持续塑造未来创意人才中重要作用。

 

跨文化艺术教育的传递与传承

从展览的整体空间与展陈进入到作品表达,我们可以总结出某些共性,在创作主题上有诸如对消费主义,对城市化、景观化的反思,对全球化、战争、土地等题材的关注,在创作研究上有对于材质与材料,光和再现,环境与认知等内容。我们从创作内容上可以看到师生展的独特关联,教师作品的主题相对更加宏观,展示出了对国际问题及地区思考的回应,亦或是对表现手段更深入的探索,而学生作品则专注于某些具体的社会现象,亦或某一种创作手段。

作为前造型学院院长,阿利斯泰尔·佩恩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绘画内的对话”,在2008年与2013年分别出版了《作为跨学科形式的绘画》与《虚拟和跨学科性》,本次展出的三件作品分别为《坠落》《蜗居》与《未知》,以水墨、油画等多维材质及媒介来探索不同介质在画面内的交流。凯伦·鲁斯顿的油画作品《粒子》系列,该作品以各式各样光的形式为主体,探索光在不同地理位置震动和投射的方式,作品通过艺术家对光谱的概念研究、对光的出现和消失、隐藏和揭示来呈现不同层次的心理意识和心理认知。同时,《粒子》也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对材料的精巧运用,从而通过对光的研究引发了对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思索。迈克尔·斯塔布斯的《更新与放大》《更新与改变》《火眼放大器》与《火眼倡议者》是由不透明的家具涂料和透明清漆在现成的图形模版上浇筑而成的画面结构,艺术家把这种创作方式层层叠加,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层次分明,为二维画面提供了“三维”视角。画面中的分层重构是打破和分解,也是对我们日常所见的景观化图像的回应,在这组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不规则的图形带着尖锐的边缘,这些破碎的图形块面犹如被工业机械整齐的切割过一般,再覆以轻盈的清漆。

通过对上述三位格拉斯哥教师作品的简单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某些共性,在后现代之后对二维平面的各类探索;对各类材料的极致研究、使其被再开发与再利用从而能够与当下议题产生关联;跨学科交流与研究等。这些共性也可以在学生作品中发现其踪迹,艺术家许铎瀚的《借箭》与《海豚》两幅组画对画面本身的分解、对各母题的分解而后整体性的重构,能够看出他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的延伸,这种延伸则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接受系统性的英国教育后的艺术面貌,反映出了多元文化下的艺术创作。通过这个线索可以观察到整个展览在师生之间呈现出了交流、传递与传承的学术脉络。

 

艺术作为地区与国际交流的使者

本次展览在2019年就已立项,然而在推进过程中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乱了步骤,最终在2021年岁初在广美大学城美术馆呈现。展览的成功开幕是广州美术学院与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后疫情时代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在展览的三号展厅,各类大小的展板和海报显示出了设计师们对于社会各类现象的关注,在诸如社会交通问题、社区问题、外卖平台问题、人口老龄化等议题中,地区与国际间的交流成为了设计板块中的共通点。设计师白箫钰的作品《城市绿地以人为本:社区绿地共创工作坊》以老旧社区为案例,通过绿地创造可持续性的再生社区空间从而达到社区翻新的功能;梁嘉苇所设计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复原力》以跨民族文化为研究焦点,通过交流和借助现代设计功能来实现社区多元文化融合的问题;张曦元构想的《沟通纽带》则是试图调整自我雇佣性质的快递员零工与平台雇主的失衡关系。从设计师们的交互设计中,沟通、交流、平衡成为了关键词,而在这些设计案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持续性、包容多元文化、具有互助与关爱的社区形象,而正是社区作为组成宏大社会的基本元素。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还有另外二件作品值得关注,其一是设计师李嘉臻的《方言遗产》,作品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挖掘和保护苏格兰地区的小语种;其二是韩晨的《未来零售》,他通过用户画像和产品分析来激励目标人群消费可以持续性的产品,从而达到零售环保的概念。

我们在展览之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参展,他们作为留学生或研究生阶段的交换生代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回到母校进行作品展示,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当中,艺术作为媒介的功能被放大了。艺术与展览成为了地区与国际之间交流的桥梁。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教授在前言中写道:“艺术本身就是跨越文化、促进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使者。”她希望将这些教师与学生们的精湛作品作为更深远交流的起点,从作品中去深入而具体地体会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困境与问题时的思考、表达或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建设更美好的共同未来。

(作者系“公诸同好:格拉斯哥当代艺术展”助理策展人)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21号

    2021 甘肃新思维广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