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孟起《书学忆参》曰:“意居笔先,形随法立。”项穆《书法雅言》曰:“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这里,无论是姚孟起所说的“意居笔先”,还是项穆所言的“意在笔端”,都涉及“意在笔先”的观点,项穆还谈到“想象化裁”和“笔随意发”,即重视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想象和联想。他们这里所涉及的“意”,和卫夫人及王羲之所谈的“意”有所区别,不仅指书法作品的“形质”,而且包括了作者的创作“意念”以及“意”和“法”的关系。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曰:“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则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安能如笔在意先者之超然玄箸哉?”这里,朱和羹谈及了“意在笔先”与“法度”的关系问题,他仔细分析了“意在笔先”的具体法度,只有“定位置,讲承接”,才能“笔不妄下,胸有成竹”,做到“意在笔先”。最后朱和羹还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即他认为“笔在意先”比之“意在笔先”,更超然,更玄箸。我们认为,书法创作无论是“意在笔先”还是“笔在意先”,皆有一个“意”字,这个“意”我们应该宏观地去理解,它既包括书法家的意愿、意向、想象和联想,亦包含书法作品的形质和法度,如执笔的方法、用笔的特点、墨色的变化、字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等等,既有内在的“意”,也有外在的“意”,“当是人的秉性、学养、功力、法度,以及临书时之情绪、感悟诸因素的总和”。
在具体的书法创作实践中,一般会遇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给某一项重要的书法展览会投稿、为了给某位朋友赠送一幅作品、平时自己自由地搞创作、参加一个书法笔会、一次书法讲座之后的示范等。这里因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内容要求、不同的创作心态,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作品。作品的质量、品位、内涵都会有一些差别。给书法展览会投稿,都希望入选或获奖,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心里有压力;给朋友写作品,完全是为了友谊,大多数是面对外行而为,心情比较放松;平时自己搞自由式创作,为了个人展览积累作品,感到很惬意,有成就感,无拘无束;各类书法笔会,虽然多为应酬,有时只是机械复制、操作而已,但我们却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其实是书法家在暗中较量,进行心理和技术的比试;书法教学或是一次书法讲座之后的示范,则带有一定的指导或示范特点,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面对学生或听众,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这里要说上述情况中有“意在笔先”的是自己平时的自由创作,才会做到所谓:执笔圆畅、笔法有度、布置合宜、纸笔精佳、变化适怀。正如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谈到请教张旭时,张旭云:“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当我们进行自由创作时,完全可以做到心态自然,意在笔先,精心选择好要书写的文学内容,达到梁同书在《频罗庵书画跋》中给我们所描绘的书法创作的理想境界:“学书无他道,在静坐以收其心、读书以养其气、明窗净几以和神;遇古人碑版墨迹,则心领而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窗明几净,凝心养气,临帖阅读,落笔有源,这是何等的人生高妙境界。这时我们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择书体、预想字形、布置间架、设计章法,包括题款、用印等,都可以进行预设和谋划,做到心手相应,笔墨俱佳。
至于一般的书法笔会或书法教学时的创作示范,偶尔也会遇到有“意在笔先”的情况,由于环境特殊,时间短促,使你根本来不及有任何的思索和考虑,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去就写,这时我们主要依靠平时的实践积累。我们事先应该有所准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书体,横写还是竖写,写大字还是小字?包括怎样落款、盖印等,都要预先考虑好,不要临阵搞得手忙脚乱。书法笔会的荣誉感很重要,这其实是一种潜在的书艺水平的展示和比赛。书法教学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更重要,面对学生或听众,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要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才能进入状态,挥运自如,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21号
2021 甘肃新思维广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