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考察造型能力|
在活动中,少儿书法比赛挑战的第一个环节“小试牛刀”是临摹给出的经典法帖中的一个字,如临摹《兰亭序》中的“永”字、《多宝塔碑》中的龙字等。为什么首先考验“临摹”,杨涛表示,这主要是考察作者面对经典法帖的造型能力。
“中国传统书法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结构,一方面是笔法,对初学者来说,笔法相对微妙,难以切入,而结构对他们来说是宏观的,能看得明白。”杨涛表示,我们常说“像不像”,这只是针对结构而言的。笔法、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息息相关,从唐代开始,中国书法对结构注重研究,制定了法则,这其中不仅代表了一种审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作为中国孩子学习中国传统书法,首先要通过书法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从一目了然的结构上切入,随着年纪的增长、心智等各方面的成熟,再慢慢往更细微的笔法上转变。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经典法帖,是在书法发展史中被大家所共识的,无论从结构还是笔法,都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杨涛觉得,作为年纪小的初学者,在学习结构的时候,一开始不理解没关系,把它读下来、背下来,随着时光的沉淀,其中的道理自然慢慢会懂。
|不识字:书写内容和书法的关系|在节目中,郭宇暄小朋友由于还没上小学,“妙笔生花”环节中“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虽然能背诵,却不会写,但她之前临摹的“国”字、在邱振中教授的建议下书写的“一草一不”四个大字,却获得“鉴字官”们一致认可,认为非常“大气”。这不禁让我们好奇,专家们为什么觉得她写得好?书写内容和书法有关系吗?
“小朋友令我感动的是,我看到了她非常有张力的线条,似文字非文字的质朴的结构。”在杨涛看来,就书法本身而言,传统的书法的核心是笔法和结构,但是从他的角度来看,其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是线质的辨识能力。
杨涛告诉记者,审美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来自线质本身的内容,属于“无法”;第二来自于法度阶段的结构、用笔等,是“有法”;最后一个阶段,把“有法”的内容融会贯通,在笔下呈现自我,到达“有法无法”状态。
“我们看一幅狂草作品,并不会因为不认识字,就对这幅作品没有一点感觉,相反,我们也许会很喜欢,而这个喜欢也许跟内容没有关系。又如王羲之的《上虞帖》、王献之《送梨帖》等,说实话那些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很无聊的,或者是没有意义,但我们仍把它奉为经典,是因为看到它内容之外的、跟书法有关联的部分,如线、结构、用笔、气息,以及所有这些集中在一起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杨涛表示,“我并不排斥文学与书法的关系,她们之间有关系,但不大,因为书法本身有最本质的东西,对线辨识的能力,对结构本身的观察,对笔法细微的判断,乃至于最后与我们的精神、来自天地间天人合一的判断,这些是书法本体的,她跟内容没有直接大的联系。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她并不是文学的附属,不能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内容来取代书法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郭宇暄,杨涛建议,虽然现在对书法线质的感觉很好,但不能继续这种状态,她必须学习书法的“规律”,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
|谦虚:通过书法学传统文化|
在活动最后,其中一位小朋友由于连胜两关而显得洋洋得意,倪萍和杨涛都对他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杨涛认为他过于骄傲,告诫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骄傲这类词汇进行赞扬的内容;倪萍更是说,做人要人好,人好就是“宽容宽厚善良”,千万别以为自己天下无敌。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要求,大家都从心理上产生排斥的人,再有本事,也是很难成长的。”对于节目中一直很温和,忽然变身“严厉考官”,杨涛如是解释。
“我们文化传统中没有‘争’、互相得意的部分,学书法目的是要感受这种文化精神,学了书法,还保持着有戾气的状态,那学书法的意义何在?只是为了把字写好吗?”杨涛严肃指出。
|建议:初学者更应学墨迹|在杨涛看来,现代人学书法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数人从“欧颜柳赵”入手学习书法,“这些人没问题,但我们用的多是这些人的碑刻,那就有问题了。”
在杨涛看来,碑刻的内容虽是由作者撰写,但往往是别人书丹,在这过程中就丢失了很多信息;再由刻工理解、诠释后勒石,这其中信息又被丢失;几千年间,风吹日晒,碑刻被风化、腐蚀,信息量又被丢失;每个时代不同的拓工,墨的轻重直接影响了字的粗细大小的变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斑驳的碑刻、拓本,和最原始的内容相比,信息量所剩无几。“这些内容让初学者、低幼龄的小朋友来学,让他用有限的经验来还原作者的精神,太难了,但大家都这么开始的。”
“我们要停止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找信息量大的墨迹版本,学习到其中重要的部分,等到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再去学碑。”杨涛建议道。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