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表示,对民间文艺工作者进行专业而又全面的培训学习,已经成为民间文艺界当前重要的人才组织建设工作,民间文艺人才培训是持久的人才战略。据介绍,这五次专业培训均是在中国文联人事部指导下,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总体统筹,联合所属专业委员会(传承基地)及举办地属文联和其他文化事业单位、艺术院校共同承办,目的是使得每次培训落到各专业实处,探讨和解决本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
民间文艺的培训门类绝大多数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关,作为代代相传至今同时又在新时代浪潮中不断适应与变化的古老技艺,如何面对传统,又如何在传统的土壤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每一个非遗领域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在培训班上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歌曲创编人才高级研修班为期10天,共有20个省区市、 12个民族的40多位学员参加,哈密市伊州区文广新局、哈密市伊州区文化演艺行业协会参与承办。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歌曲的创意与生产、音乐经典编曲案例分析、音乐中的美学应用等“大课” ,还特别开设了通俗歌曲的风格化创作与民族化表现、民族地区音乐制作系统与录音工作室的组建等“小课” 。
专家认为,面对民间文艺所依附的社区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民间文艺从业者的创作既要有深厚传统根基,又要具有新时代特色,为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寻找存活与发展的新方式,为民族传承,为时代创新。
在中国刺绣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上,学员吴婉菁说,对刺绣的传承不仅是毫无保留的继承,还要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不论是时代性作品题材的创新、针法的创新,还是刺绣载体跨界融合的设计创新,艺术境界的提升也好,生活化融合的回归也罢,都要求我们要把握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将刺绣的文化内涵深入骨髓,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传承人。
在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高级研修班上,故事作者梁易也认为,故事发展到现在已脱离了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口语化”的故事语言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故事创作需求,新时代故事读者的口味变得更加“刁钻” ,但同时也变得更加包容,这就要求故事作者的视野需要更加开阔,更开放地进行新故事创作。
徐岫鹃表示,在培训结束之后,各地区、各门类的民间文艺从业者回到家乡,是否真正学有所获,又是否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在创作和传承过程中是否会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持续跟进和关注。 “这需要建设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探索培训的模块化设置。例如,将培训划分为通识理论、实地考察、技艺互动、创意实践、展览研讨等模块,通过周期性的研习、研修、学习、交流与创作,以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与理想。 ”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