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抹韵致 墨浸天然——董振怀访谈

淡抹韵致 墨浸天然——董振怀访谈

   2013-06-17 17:35:00   浏览数:

    董振怀山水画墨色清疏淡远,格调高雅,画面犹如雾岚笼罩般的清淡气息给人以古雅、诗意的视觉享受。他钟情于山村,并用画笔表现着山村的静谧与和谐,展现出山村人的淳朴与善良。他用精神的自由与超然的心境为观者营造出了渺远而空灵的艺术境界,觅得了一片纯美的心灵净土。

董振怀近照


记者:董老师,您的山水作品多描绘古老山村的景象,笔墨孕育出质朴而厚重的山村魂。您把山村题材贯穿到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寄托?

董振怀:画乃心物,物有情生。画乃画者情感之表现,文化之积淀,灵性之迸发。

    我出生在平原,却与太行山区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我第一次踏进山区时,没有被崇山峻岭所震撼,也没有被奇峰怪石所折服,却被这古老的山村所打动。这儿有成片错落有致的石头房,青赭色的石头,青黑色的瓦片,一块块石头记录着山村人的辛劳,一片片的青瓦展示着山村人的智慧,显现出古老山村的厚重与魂魄。为此我画了一系列的关于山村题材的作品,如《喜庆山村》《祥云山村》《希望山村》《春风吹进山窝窝》等。我钟情于山村,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山村人们的喜怒哀乐,山村的晨雾晚霞,山村的袅袅炊烟,山村的牛羊鸡鸭,从某些方面也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

    我画山村很少对景写生,更多的是用心去体悟,用脚去丈量,默默的走在山村的石阶上、小巷里,静静地坐在农家小院里,感受着山村的寂静,稳稳地捧着乡亲们盛满米粥的大海碗,品尝着新鲜的天然美味,吸允着这里甘甜的山泉。我轻轻的踏着先民们走过的台阶,遥想着先民们过去艰难的岁月,独自翻山越岭去寻找山村的古老,融入他们喜庆丰收的队伍,分享他们的快乐,我甚至推起碾子,亲身体验着他们日常生活的辛劳,享受着这里的宁静,用笔描绘着古老山村的历史,用墨表现着山村现代的变化,用心体悟着乡亲们的淳朴与善良。

记者:中国山水画重在意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旨在咏情。您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表达?

董振怀: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我们以更多的情感体验。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其起源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具有高低、深浅,文野之分。立“意”是画家们认识生活的结果,是画家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形成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活实践中所产生感情是绘画作品所必需的。“境”作为美学范畴提出的,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意境”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画论中首用“意境”概念的是清人笪重光,他在谈实境、空境、真境、神境时特别强调了“空”和“虚”:“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意境不仅只是显露在有我之境,而且也表现于无我之境,也表现于气韵。“气韵生动”是相当广义的,就是讲作品有神韵,有情趣,或天真烂漫、活泼奔放,或明润郁葱、幽曲苍劲。明朝顾凝远讲:“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或在境中,抑或在境处。”就是指意境和整个画面的布局神韵是难分难解的。石涛讲述得则更深刻:“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皆以气势得之,精神灿烂”。李可染先生也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明确地为意境下了定义:“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髓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借景抒情。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做意境”。

董振怀作品 价格协商


记者:董老师,您的山水画作品,构图精妙,用笔细腻密致,以纯水墨的糅合、浓淡相宜的渲染出山的远近层次关系,营造出苍润、古朴的视觉效果,在创作中,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董振怀:谈到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淡抹韵致墨浸天然》探索淡墨山水之美,在这里我节选一部分与大家共同探讨水墨强大的表现力。

    近些年我多以淡墨入画,淡墨之美在于格调之高,格调之高在于淡雅,它与浓重之墨是相对而处的,但并非相互倾轧。我所追求的淡墨山水,一是画面中所表现出的轻烟淡岚,云蒸霞蔚的自然景象;二是追求胸中渺远和空灵,体味犹如雾岚笼罩般的清淡气息,这也是继承前人与自身审美追求融合的产物。画家作为一个艺术家,与禅僧作为一个彻悟者相通,都要求精神上的完全解脱,要求人的生命本质与禅的形式完美契合,要达到如此奇妙的境界,才能领略到绘画作为艺术的真谛,这是我为之一求的境地,我希望用水墨为人们提供一个南北皆融的诗意的栖息地。

    在山水画立意中,我强调自然的自在的精神,强调自然给人们在想象和梦幻方面提供的启发。我努力用传统的笔墨表现现代人的意识,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灵秀和北方山水的苍茫,一切都因此而显现出静谧祥和的状态,这是我内心憧憬的物质性解化,是精神家园图景的构建。从淡远、气韵而至于“平淡天真”,以轻松自然的形式展现我闲适自然的心态。我追求“北宗”绘画沉稳而凝重的构图气势,讲究“南宗”厚而华润的笔情墨趣,师造化后得心源。

    我曾数次深入太行,游历黄山,到江南园林、杭州西湖游玩,去徽州古镇,到黄土高原去写生采风。面向自然,面向生活,切身体会自然的美妙景象。晨雾弥漫,雨洗山村,山体树林的飘渺渐隐令我陶醉,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是广收博取,“打草稿”是认真选择,提炼取舍。所以我除了表现山村之外,还常常借助于小桥流水、江南园林、西湖美景、水墨徽州等浓郁生活情趣的场景,让人们体味轻松、超脱、柔和的清新气息。

    我的山水画不论表现什么内容都统一在淡墨的韵致之下,“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语),我的画在构图上虚中见实,实而不塞,实中见虚,虚而不空。一段烟云,一抹远山都入画意。我画过很多春、夏、秋、冬的作品,以表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之意,我追求四季的清新与透澈。

    中国画崇尚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情感色彩。摒弃功利之心,洗尽尘俗之念,人才会有雅心、雅风、非阅历丰富,技艺纯青,不能为平淡之美。而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心怀淡泊,不为名利所困,守住心中那片宁静,将淡淡的心情带进生活,便有了恬淡朴实的性情,并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地进行精神创造,画面中也才会充盈着古雅,简淡的气韵和自然朴素之美。

    中国画应该重新回到重视绘画品格,艺术气质,美学修养的堂堂大道,画家应从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入手,通过对传统笔墨的领悟和学习,用师造化的视角,再通过持之以恒的追求,最后达到“由技而进乎道”的境界,就是淡抹韵致、墨浸天然这种追求的体现和尝试。

董振怀作品 价格协商


记者: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甘肃致力于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甘肃文化大省跨越转型发展,近期又举起了打造“敦煌画派”的旗帜。您对甘肃打造“敦煌画派”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董振怀:甘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甘肃有群山峻岭所环抱山岭、有江河奔流,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敦煌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记得考大学复试时方惠敏老师就问的关于敦煌问题,这也是我与敦煌的缘分吧。甘肃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莫高窟、羲皇故里麦积山、阳关镇等都是不可错过的文化旅游胜地。同时甘肃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敦煌又是世界闻名的佛教文化宝库,所以打造“敦煌画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张大千等人借鉴敦煌艺术进行创作,到董希文所绘的《哈萨克牧羊女》吸收了北魏、西魏敦煌壁画的风格,还有1959年敦煌研究所的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关友惠、李其琼、万庚育、欧阳琳、霍熙亮等老艺术家们创作了《姑娘追》和《猎归》两幅作品,其中就是以敦煌壁画的唐代风格为主,这是敦煌画派开宗立派应该继承的艺术特色,希望敦煌画派的作品能达到深沉厚重,气势恢宏,色彩丰富,绚丽辉煌的艺术高度,也希望敦煌画派早日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董振怀,1962生于河北沧州,1989毕业于河北师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工艺教研室主任,民族画院特聘画师。《喜庆山村》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国画;《赤岸寄情》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欢乐山村》参加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秋染堡垒村》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希望山村》参加第三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山村寄情》参加2003菜乡情全国名家提名展;《高山仰止》参加2001年第四届山水画展,获创新奖;《山村拥翠》参加2004年全国名家精品展,获精品奖。(记者 张琴琴 校对 冯宜玉)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

2018 www.shj888.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