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甘肃•中国当代书画家陇上行”大型书画采风活动,于5月16日完成各项活动议程,已圆满结束。在采风途中,记者对众位艺术家就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敦煌画派”打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今择要刊发,以飨读者;亦为甘肃打造敦煌画派提供全国一线画家的建言献策,为地方文化的长远发展略表寸心。同时,本报欢迎专家学者、读者诸君把自己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有感而发的意见建议惠赐本报,以期集思广益于一堂,互相商榷济其事。
5月11日,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30多位艺术家们从兰州出发,一路走来一路歌:眼前尽是丝绸之路古道之上星罗棋布的人文历史景观,河西走廊狭长地带奇异多彩的自然造化风物,令众艺术家感动不已,无论古稀花甲的艺坛前辈,还是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才俊,都对西北旷美辽阔、大气磅礴的风物人情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折射出的魅力,赞叹不已。
刘怀勇教授在月牙泉采风
“大美甘肃•中国当代书画家陇上行”采风团团长、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主讲导师刘怀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艺术的宝库,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声名远播,前来朝圣的普通民众和艺术家越来越多,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也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同时,这又给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重大挑战。”在交流中刘怀勇教授告诉记者,敦煌莫高窟以其数量庞大的彩塑泥雕、大面积的壁画和5万多件古代文物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由此衍生出了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这个学科自陈寅恪先生提出后,罗振玉、王国维、蒋伯斧、李翊灼、陈垣等老一辈学者竞相唱和,当代学者季羡林、饶宗颐、刘复、向达、王重民、姜亮夫等衣钵相继成为敦煌学界的泰山北斗。而国外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等也研究成果丰硕。遂使敦煌学成为汉学里的三大显学之一。现在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敦煌学的研究包括了敦煌文书和石窟艺术两个基本面。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潘絜兹等艺术先贤,无不在艺术上吸取了敦煌艺术的养分而成其大。为宣传敦煌文化艺术,无数学者和艺术家筚路蓝缕不遗余力,在今天我们更应学习他们为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而进行艰苦卓绝、学究天人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在和刘教授交谈后,笔者相信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前提下,甘肃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无比丰厚,甘肃省领导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有了非常宏观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打造“敦煌画派”的建设思路,并得到了艺术家的赞同,和如成功文化集团等文化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而形成于上世纪初的“敦煌学”,又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而前辈学者和艺术家对这一门学科将近百年的研究中,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挖掘,并形成的理论,为甘肃省打造“敦煌画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已存在的发展优势。当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甘肃也要推出自己的画家,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属于“敦煌画派”的画家群,将敦煌绘画艺术带到全国各个省份、带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一门大学科、大工程。
唐明珍副主席在雷台汉墓参观
“陇上行”采风团顾问、中美协理事、吉林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唐明珍老师在提及甘肃建设“文化大省”,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造“敦煌画派”等问题时这样说,“甘肃我常来,今年年初还参加了成功文化集团组织的‘甘南晒佛节采风活动’,带给我的震撼很大,让我切身体会到了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以前总是通过其他的展览或者美术活动也收集了许多材料,但没有去过。敦煌艺术在国内外早已享有盛名,比如90年代敦煌彩塑被台湾人收藏、日本人出版的敦煌画册、还有北京的复制品展等。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敦煌,亲眼看到了彩塑、壁画,身临其境感触良多,圆了我多年的梦。在敦煌,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古代灿烂的文明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艺术火花。就拿服饰来说,波斯服饰中特有的条状、连珠状花纹出现在隋唐彩绘菩萨的服饰中。一些现在才有,常出现在年轻女性身上前卫服装上的图案,却在敦煌壁画人物衣饰中随处可见,老祖宗在题材、颜色以及技法上的前卫可见一斑。我认为,在当前中国美术的体制下,学习古人,继承传统,重点要体现题材的学习创新,在中国美术与国际接轨,甚至要引领世界艺术的大前提、大背景下,我们要在古老的敦煌彩塑、壁画艺术中,寻求先辈大师们留给我们的启示,要寻求盛唐时期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占鳌头时的经验和方法,我想这是我们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早在2011年甘肃就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大发展打繁荣的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构想,去年的中美协年会在兰州召开,甘肃提出打造‘敦煌画派’的设想,今年‘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符合当前文化事业发展大背景、大前提的,有利于甘肃的转型发展,作为画家我们也非常高兴,以后要多来甘肃走走看看。”
李晖副主席在张掖丹霞山采风
“陇上行”采风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晖在“敦煌朝圣”的研讨会上说:“我这次来甘肃到敦煌朝圣也是替父亲还愿,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画家,在他临终前弥留之际告诉我,画了一辈子,他最大的愿望是到敦煌莫高窟看看,但未能如愿。所以这一次参加‘敦煌朝圣’采风是为圆父亲和我两代人的梦。莫高窟是集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是画家心中的圣地,这一次的采风虽然在莫高窟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就在这两个小时的短暂参观,使我们大饱眼福,从北魏、 西魏、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十个代表性洞窟中精美绝伦的壁画,形象生动的彩塑已经震撼了我们,若从这一点去联想他的全貌,联想这千年丝绸古道上的明珠的恢弘巨制和繁盛景象,其震撼力更难想象,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艺术品是我们当代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记者在与李晖老师的多次交流中,被这位艺术家对于敦煌的痴迷所感动,他总是说:“这一次来敦煌只是考察路线,随着甘肃提出的打造‘敦煌画派’工作的进展,我还会来到敦煌,静下心来多花一些时间在敦煌莫高窟绘画艺术的研究上,向古人取经学习,丰富我创作的内容。”
王庆军副主席在张掖丹霞山地质公园留影
“陇上行”采风画家、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美协创作中心主任、漓江画派常务理事王庆军老师这样说:“在我内心里,敦煌是一个神秘的艺术圣地,我非常崇拜前辈大师们精湛的技艺和为艺术所奉献的精神内涵 。这次的敦煌之行收获了许多,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愿还有机会再来弥补。关于画派,甘肃提出的‘敦煌画派’可以说占尽优势,有了敦煌莫高窟博大深厚的文化宝库和延绵不绝的长时间研究的积淀,画派的形成就有底气了。”
朱自谦老师在张掖大佛寺参观
朱其谦作为一位年近古稀,在新疆生活了20多年的老人,对敦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说:“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历史在驼背上上演,我在新疆生活过20多年,上世纪70年代到过敦煌,这次来也是温习了一遍,所谓‘温故而知新’,这一次的敦煌朝圣使我又有了新的感受,甘肃有自己独特的、足够吸引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文化积淀多元化融合,资源非常丰富。在这样的基础上,甘肃以古老灿烂的敦煌文化为基础上,提出打造‘敦煌画派’,如此的气魄心胸和信心,使我们艺术家欢欣鼓舞,古人有诗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我们今人更因该如此,抓住文化发展的机遇,多做有价值的工作,将文化软实力提上去,以豪情、包容、奋进的精神将打造能吸引众多眼球的文化产业,使得经济与文化共进步,企业与艺术家共赢。显然甘肃已经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王力在张掖丹霞山采风
采风画家中出生于1978年的王力。她在交流中告诉记者:“敦煌是一个浩瀚的艺术之海,这一次‘敦煌朝圣’采风活动中,我们在敦煌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就是在莫高窟短短的停留的那两个多小时,仍然使我心中豁然开朗,当我在敦煌壁画中看到,古人对色彩关系、结构图示、题材选择等等绘画难题的处理上匠心独运,我心中原本复杂的一些绘画技术难题瞬间都解决了。敦煌确如甘肃省委宣传部连辑部长说得那样:‘人类敦煌,艺术殿堂’,此次敦煌朝圣,我也算一窥堂奥,不虚此行吧!”
舒湘汉老师与藏族同胞合影
采风画家、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张家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舒湘汉教授告诉记者:“黄河文明在甘肃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华夏文明,神秘的丝绸之路文化都让我对甘肃产生了很大的敬畏和仰望,以前都是通过资料了解的,这次能够亲身体验,直接去感受甘肃的文化历史,真的很感动。甘肃特有的大西北地域风情、山水气势的磅礴以及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我获益匪浅。甘肃地处黄河文化的源头,底蕴丰富,民风淳厚,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会让我们这些书画家在此得到更多文化艺术气韵的熏陶。”
中国民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姜耀南先生,采风结束后他兰州成功美术馆5月21日举办了画家日活动,这位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湖北人,作品以荆风楚韵、瑰丽浪漫见长,谈及此次“陇上行”采风也是感触良多。他说,河西走廊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碰撞、融合、共存、发展、传承、创新的遗留物,与西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过渡带。敦煌艺术是世界的,她是佛教东渐、回教来华夏过程中以佛教艺术为主的集大成者,波斯帝国、印度婆罗门等远古艺术痕迹俯拾皆是,同时她反映中华民族在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时,胸襟万物、海纳百川的大家气象。作为人物画家,我比较关注《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全图作散点、鸟瞰布局,注意布局的秩序与变化,前面两列人马各20 余骑,严格对称,中间穿插了乐队和舞伎,使画面显得活泼而生动。虽然人物众多,但并没有给人以臃肿之感,各部分相互联系,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此外,作者为了烘托出行队伍威名远播的气势,在远处点缀了些山水和翠绿的树,并把坐骑绘以红、赭、白等色,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与之同绘于一窟,前者肃穆严谨,后者欢快轻松,恰恰构成鲜明对比,被称为敦煌壁画出行图中之双璧。民情物理隐喻画中,历史人物跃然纸上。这些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反复赏读、琢磨。甘肃在去年提出打造“敦煌画派”,前期的重点工作是本地画家对历史遗迹的考察,和临摹创作作品,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敦煌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吸收了众多同时代艺术后,由数不胜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共同卓有成效的创作而完成的人类文明结晶,取民愈广 而其成就愈大。敦煌画派的打造,也不应忽视敦煌艺术中的开放性、群体性而自设牢笼、自娱自乐。以我的愚见:画派的形成,不应画圈,让民众和广大画家一拨一拨来敦煌艺术圣殿里受熏陶、谈感悟,而后不要局限于斯土斯人,以世界性的眼观发现继承发扬和光大敦煌艺术遗韵的名家大家。那时,这个画派的旌旗猎猎也就指日可待啦……
众艺术家在敦煌莫高窟采风
我们深知:建设文化强省,没有历史的文化参照,不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非常困难的。甘肃省的文化发展大思路瞄准了敦煌,而且开发敦煌文化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是大手笔、大思维。“身在宝山要识宝”,甘肃就在“宝山”上,“宝”的资源是沉淀千年的敦煌文化,在做这个文章的同时,如果能将之与市场很好地联系起来,转化为文化经济,我们相信可以做得非常辉煌,而且可以无限延伸。甘肃的“富”最终要“富”在文化上,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强大的经济能量,用文化来支撑经济的做大做强,只要思维跟得上、做法上得去,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相关产品和艺术样式。观念的转变,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倡导者,更需要一批一批实践者的跟进,才能解放生产力,释放辐射力的几何递增。敦煌画派的打造亦是如此。 (神州诗书画报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 金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