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冯宜玉
他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从甲骨开始,篆隶真草行,五体无一不能。在潜研古典传统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寻求自己的方向。他的书法在植根传统中,寻求超越自成性格。他是传统书法的膜拜者,他又是时代书法的开创者,在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上,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说,用手中的毛笔去表现复杂的生命状态,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激活古老的文字,让传统的笔墨浮现出新生命的蓬勃,使文字的神性放射出时代的艺术的光辉。 记者带你走近陕西书写副主席赵大山。

赵大山近照
记者:赵老师,您的书法,学习古人很全面,从甲骨开始,篆隶真草行,五体无一不能。看得出您在潜研古典传统的过程中曾下过苦功。那么,在您的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您觉得对您影响最多的是哪个方面?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赵大山:要说影响,无疑就是传统。就书法艺术而言,植根于传统并从中寻求超越,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这已成为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的历史共识。如果一个书法家多年书风无变,对于观赏者来说,心理上就会出现疲顿和萎靡,从而形成观赏的疲惫和厌倦,但如果创新没有出处,而是突兀而起,也是一种不成熟,缺乏思考的行为。我想,一个懂得先守住自己已有的摊子,再寻求逐渐发展的书法家,理性的成分就要更大一些,成功的几率就能高一些。
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跟自身的个性、性格、学识、修养等,有很大关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书法线条,学习古人的目的就是创造自己。

赵大山作品(一)
记者:古今书家,皆在成名前风格多变,盛名后则多守成。成名后的创作需要承担推翻自己以往的风格的危险。所以,不论古今,成名书家再创新者少,风格一成不变者多。而您却依然大胆变革改变之前的风格。您能谈谈您的想法吗?
赵大山:纵观历史,无论哪一位书法家的“自成一体”,都是很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变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都是书法艺术母体的血液和他自己汗水结合的产物,这样,才能于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所以,学古人既要能“入乎古”,又能要“出乎古”,“能出能入”方能一切为己所用。我始终认为,一个书法家应该在历史、时代、和弘扬个性这三方面先找到一个“支点”,然后借助这个“支点”,逐渐接近自己的预定目标、这个“支点”就是“入古”,目标即是“出新”。我认为,这是一个既能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又能成就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
我们应该在崇拜传统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现代。不能把自己全部埋在经典里,如果那样便没有了自己,但我们也不能脱离传统,否则,我们便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漂浮物,不但没有了自己,更没有了根源,只有在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用手中的毛笔去表现复杂的生命状态,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激活古老的文字,让传统的笔墨浮现出新生命的蓬勃,使文字的神性放射出时代的艺术的光辉。
记者:每个时代的艺术品都反映这个时代独特的时代风格。您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尤其是书法带有什么样的时代气息呢?在您的书作中是怎样反应的呢?
赵大山:我们通常所说的时代是一个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概念范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发展、深化,给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松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书法无束缚的发展,对形成当今的书法时代风格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天地,也给摆脱大师影阴、经典权威提供了勇气和力量 ,从而在理论、创作上进行深层次思辩。
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浩瀚博大的历史进程,每一个时代也随之相应地产生了那个时代独具面貌的书法风格,正如人们熟知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姿。正是这些使书法史变得丰富多彩,具有了某种神密的光环。“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是非常清楚的,笔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绝对服从于造型是清楚的,书道亦然。
艺术的风格问题体现着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特有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民族艺术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以该民族特有文化存在为前提,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产生的土壤,书法艺术就如在这种土壤中生长的一种植物,书法是华夏文化中产生的一种特有艺术。这种以易学为核心,“儒”、“道”互补为主流,发展、演变出的丰富、博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书法时代风格形成的前提。

赵大山作品(二)
记者: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书法所创造的意境是无穷尽的,您能谈谈您在作品创作中所表达的意境或人文关怀吗?
赵大山: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精深是一种精神,就是人要有骨气,在书法中就是正气。学习书法必须继承传统,要认真临习历代法帖,必须把书法的基本功打扎实。不为世俗写书法,这才是真正艺术家的最高境界。
在浓淡,疾缓,刚柔,枯湿的线条对比中,书法就是书者当时的生命状态的集中体现。
记者: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出现了许多书法、美术兴趣培训班、速成班,您觉得这对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赵大山:人们常常把书法作为学识修养、精神情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学校已把书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能写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使人称羡不已,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
中国历代书法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成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其内容博大精深,法度森严。学生在临习书帖时,耳濡目染,常受其熏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进而养成酷爱书法艺术的兴趣,从而一代一代将书法艺术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赵大山作品(三)
赵大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联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陕西省海外联谊会理事,陕西省专家与企业家联谊会常务理事。
作品著述
入选《中国当代书法家作品集》、《中日书法作品集》、《台湾国际名家作品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书法百家》、《韩中书艺家作品集》,翻译了日本著名书法家上条信山、西川宁等的书法论著,并被《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刊登。其作品多次在日本《书道界》、《修美》、《墨象》、《书象》、《日中书报》等杂志发表。
作品价值
其作品被做为政府礼品,赠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政府部门及官员,被广泛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中央电视台、陕西美术博物馆、中国书法西安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事变博物馆、陕西省政协、陕西省人大、中国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西安市人大、西安市政协、香港大学艺术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美术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等机构馆场及我国多家文物景点。
学术活动
1986年应福建省文联、厦门市文联邀请,赴两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并由两地文联、书法家协会、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赵大山书法艺术研讨会"。1992年被西安市政府、西安市体委授予"为亚运捐资先进个人"。2002年由陕西省文联、陕西省书协、共青团西安市委联合举办"赵大山为希望工程捐资书法艺术展",2002年入选中国书法最高奖"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2004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赵大山书法作品集》。2005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鹰联杯"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中获金奖。2007年5月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由陕西省海外联谊会、陕西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三秦都市报社主办的《赵大山书法展》。2009年策划中韩名家书法展,并主编《中韩名家书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