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神州诗书画报
前言:刘洪彪认为,书法家不应该只是一个写字匠,抄一辈子古人、他人的诗文,更不能沦落为江湖艺人、街头把式,而要有自己的思想。在书法形式创新方面,刘洪彪提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展厅是件大作品。书法,是高贵的、高级的、高雅的,不应该其拥挤,要让书法作品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得到她应有的尊重。于是,他从策展、布展改革开始,探索一条打造书法展览整体形象、提高书法艺术文化品位的路子。他还提出一个大胆的口号:“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
5月5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洪彪一行,应邀参观成功美术馆近期书画作品展览,并接受了《神州诗书画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自己一些艺术观点。
采访人:李霞
受访人:刘洪彪
采访时间:5月5日
采访地点:成功美术馆

采访
记者:您提出的“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很有意思,也是一个十分新奇的比喻,您能就此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刘洪彪:我提出“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这个“盛装”和“别墅”是一个比喻。是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个好的外观,有一个好的品相,不能那么寒酸,不能那么小家子气。因为书法是高贵的、高级的、高雅的,所以不能亏待了她。我的这个提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是有原因的。若干年前,书法展览开始盛行,尤其在京城,展览一直都不断。但是,细看展览,发现都是同一模式:书法作品形式不一,大小不同,都是把整个展厅挂得满满当当,给人的感觉是在超市或是地摊上摆好的物品。我认为,书法不应该是这样一个状态。在古代,书法是高贵的,是高雅的。古代书法家,都是皇帝、将军、政治家、文豪,那些人都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可以成为经典。书法展览要是搞成类似于摆地摊的状态,对书法是一种亵渎。所以,长期以来,我都在思索如何去改变这种现实。我提出了“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这一理念。“穿盛装”就是要给书法作品穿上好衣服,改变陈旧的装裱方式,让它有时代感,有现代审美意趣,能够融入到现代的建筑。旧式装裱适合在四合院、大杂院里张挂,但与现代化的美术馆却实不相称。“住别墅”是什么意思呢?通常的书法展览,作品密密麻麻挂满一墙,就像是筒子楼的住户,一个挨一个,拥挤不堪。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其他的作品也拥过来凑热闹,会影响欣赏者的视觉,让人审美疲劳,让人烦燥。什么是别墅?别墅是前面有庭院后面有花园,楼间距离比较宽,通风,透气,有阳光,有草木。书法展览也应该这样。展厅墙上的作品最好是有一定的距离,不要互相干扰,用眼睛的余光基本上看不到周围的作品,可以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欣赏每一件作品,这样才能对书法有足够的尊重。咱们看西方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一面墙上只有一两幅作品,看上去十分高贵,有一个很好的审美环境。书法为什么不能做到呢?我提出这一观点,是想让书法在一个优美而宽松的环境中,去展示它的艺术魅力。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后来又喊出了“展厅是件大作品”的口号,进行了一系列书法展览的艺术策划、装置设计实验与探索。

畅谈艺术观点
记者:您是军人出身,军人的内在气质会不会体现在作品当中?刘洪彪:有句话说得对,“字如其人”。的确,一个人的艺术表现,与他的性格、气质、学养、阅历都有着直接关系。书法的墨迹,实质上是书法家内心的外化,是精神的迹化。精神是无形的,但是,将其写在纸上,就留下了痕迹,成了书法家精神的外在表现。书法,是书家的“心电图”。所以,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气度,就会体现在作品里面。一般意义上,军人,有着刚强、坚毅、果断的气质。如果我不是军人,我想我的书风也会是这样的,因为我的性格里有许多契合军人特质的东西。从小到大,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八岁丧父,长子为父,15岁下井挖煤,20岁从军,24岁胃穿孔……生活给了我很多,造就了我坚毅、果敢的性格,而这些都会体现在作品当中。我还是那句话,“字如其人”。
记者:草书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飘逸,您主要从事草书的创作,那草书中的飘逸一般是否是用“飞白”去表现的?
刘洪彪:草书,在书法史上,在书法五体当中,其实出现得最早。一般人都以为篆、隶、行、楷、草五体,草书是位于最后的,学书法要先学楷书,再学行书、草书。实际上,书法发展史告诉我们,草书并不是行书的后代,更不是楷书的孙子。草书从广义上说,它甚至是文字的鼻祖。我们的祖先在文字形成之前的刻纹画符,作草率的记号,那就是广义的草书。草书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是多样的,并不仅仅是用“飞白”去表现的。以当代草书艺术发展趋势来看,草书可以分为四类:一,章草。字与字不相连,厚重、内敛、含蓄、温和,并不是很飘逸,也很少“飞白”。二,小草。像张芝、二王、孙过庭等人常用的字体,也不飘逸,也不用“飞白”。三,大草。大草,也叫狂草,这一类“飞白”、破锋较多。四,古草。古草,也叫汉草,这是亟待挖掘的草书资源,它以后甚至可能会扮演中国草书创作的重要角色。这四大类草书有不同的艺术表现、特质和手法,而 “飞白”只是诸多表现手法里的一种。

作品欣赏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书法“创新”的?刘洪彪:创新,是每一个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变化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每一位艺术家都需要在某一个方面或是多个方面有所创新,来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这是必须的。现在,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在跟风,老师怎么写就怎么写,别人写得好就跟着学,靠模仿别人的外形外貌过日子、讨生活。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在极力地寻求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人是了不起的,这些人是推动中国书法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人是要载入史册的。创新,是每一个艺术家需要面对的,但创新并不是坐在屋子里凭空琢磨一个艺术形象,然后去设计,去制作。创新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要建立在对书法艺术的深入认知上,而不是想当然的标新立异。

作品欣赏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只是照抄古诗词。您对提倡自书诗文持何种态度?
刘洪彪: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就是凭借笔墨技法、是黑白构成表达传递书家的精神和情绪。他们认为书法的内容并不重要,文字只是书法的载体。不管写什么,好看就行,甚至写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字词也可以。但是,我们大家都不能忽略了中国书法几千年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不能忽略了中国人的书法审美习惯。中国人的书法审美习惯是双重审美,一是对笔墨技法、黑白构成的艺术审美,是书法本体的审美;二是对所书诗文的审美。中国历史上,每一位书法家都是文人,每一位书法大家都不会热衷于去抄写别人的文章。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写自己的诗文,发自己的言论。我们可以写流传下来经典诗文,但如果连文章都不会写,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字外之功,没有字内之意,那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书法家呢?